首页 禁庭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流鸢长凝-流鸢长凝 免费阅读(88)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殿下,来,老奴陪你去庭院里踢藤球。老内侍赶紧对着李隆基招招手,示意他跟着他快些进去。

李隆基点头跟着老内侍往院中走了几步,抱起了藤球后,想到方才太平拂开他那一下,只觉小手还隐隐作痛。

高玉,姑姑是不是讨厌我?李隆基歪着脑袋问老内侍高玉。

高玉哪敢回答这样的话,温声劝道:殿下可别乱想,定是公主有要事与陛下商谈,所以才会如此。

是这样么?李隆基挠了挠后脑,侧脸望向父亲的正殿,忽然一笑,我去瞧瞧!

不成的!殿高玉话还没说完,李隆基已抱着藤球往正殿边跑去。

仁寿殿的屋檐上,歇满了白鸽,不断在上面咕咕地叫着。李旦每日都称病歇在这里,除了养鸽之外,再无其他的乐趣。先帝在世之时,武后素来不喜他这样玩物丧志,如今武后满心满眼只剩下那把龙椅,这个傀儡儿子越是沉迷养鸽子,对她来说就越是有利。

四哥。太平踏入殿时,瞧见李旦一人抱着咕咕坐在几案边,一边饮甘露,一边翻看风景游记。

听见了太平久违的声音,李旦惊喜抬眼,起身笑道:昨日就听说你回来了,我去东上阁看你时,她们都说你奉旨去白马寺了。说完,李旦放下了咕咕,上前扶住太平的双肩,慨声道,平安回来便好。

五年不见,这个妹妹确实长大了。

太平觉得心中酸涩,只可惜,这次回来见不到三哥,不然我们兄妹三人可以坐一起喝上几盏。

李旦摇头苦笑,我反倒羡慕三哥,可以远避房州,不像我,困在这紫微城里度日如年。说完,李旦警惕地往殿门外瞥了一眼,沉声问道:这五年,你在外面一切可好?

太平听出了李旦的言外之意,拉着李旦坐回了几案边,笑道:我这镇国公主之号,虽是三哥在位时封的,可若没有母后点头,这道诏令一定出不了鸾台。四哥觉得,我在外面好是不好?

李旦眼底闪过一抹绝望之色,千言万语只汇成一声长叹。

活着便是万幸之事。太平拍了拍李旦的手背,笑问道:四哥,你说是不是?

李旦自嘲一笑,你我都是母后的盘中棋,确实活着便是万幸之事。朝堂上的那些事,他多少有耳闻,原本还寄望外间那些宗亲造反可以给武后致命一击,让他可以真正坐稳龙椅,如今想来,不过是他痴心妄想罢了。

他的母亲从来不是寻常女人,当年徐敬业都没有成功,如今王叔李贞起兵定然毫无胜算。

太平没有接李旦的话,只是轻笑着换了话题,四哥这里的鸽子是越养越多了,哪日送我几只玩玩?

李旦哑笑,你若喜欢,今日便捉两只去。

我给姑姑捉。门外的李隆基听到了话茬,笑嘻嘻地探出一个小脑袋来。

太平似笑非笑,不必,本宫看上哪只,本宫自己捉。

李旦听出了太平话中的不悦,厉色道:高玉,带三郎下去,没规矩!

李隆基瘪瘪嘴,悻悻然被高玉牵着退下了。

三郎这孩子,向来调皮。

四哥应该多做管教,免得将来惹祸。

太平不咸不淡地提醒李旦,母后最讨厌不听话的孩子。等他再大些,若是有什么把柄撞在了她的手里,她一定不会顾念骨肉之情。

上辈子她看错一次,信错了他,这辈子她绝对不会重蹈覆辙,定会先下手为强,在他羽翼未丰之前,先把他给收拾了。

第125章明堂

越王李贞的起事很快便被镇压了,可武后的清算才刚刚开始。借由酷吏之手,网织罪名,不论是参与此事的李唐王孙,还是知悉此事的李唐王孙,皆入罪收拾。

豫州李贞一案牵连甚广,若要按律诛杀,则豫州上下获刑者十之有四。狄仁杰亲自审问后,密奏武后,请旨武后止罪于李贞父子,以彰显仁德。

武后欣然答允,没过几日,又收到了另一封张光辅的密奏,直言狄仁杰在豫州出言不逊,武后听之,将狄仁杰降为复州刺史。

十月,越王一案终了,可由越王反叛牵扯出来的宗室谋逆案子才刚刚开始。与上辈子一样,薛绍虽未参与,却还是牵扯其中,按律判了流刑岭南,也算是保住了一条性命。

十一月到十二月,近支宗室皆被处死。高祖李渊的二十二子,太宗李世民的十四子,无一存活。哪怕是这次起事的告密者,武后虽说升了他的官,后面依旧找机会收拾了。

李唐王孙凋零,朝臣们暗暗心惊,本以为镇国公主太平回来,朝堂会有所改变,没想到公主在这段时日一直被武后禁足宫中,想来与陛下一样,根本没办法站出来阻止这场杀戮。

李唐旧臣们数了数剩下的王孙,只剩下了高宗李治的四个儿子。李显远禁房州,李旦傀儡宫中,李上金与李素节也被严加管控。

武后一边挥舞着她的屠刀,一边将翻找出来的《大云经》找僧人注释成《大云经疏》,广传四海。

女子为君之心,呼之欲出。

大势已定,在这样的大势之下冒头,只会招来灭族的祸事。

武氏子弟们摩拳擦掌,在朝堂上不时上奏各地出现的祥瑞之事,一时之间,武后是菩萨转世的传闻几乎天下无人不知。

同年十二月底,明堂建成。

此堂高二百九十四尺,一共三层,下层代表春夏秋冬四季。外方而内圆,暗示天圆地方之说。中层代表十二时辰,外面装饰了九条金龙,皆昂首捧着宛若圆盘的上层。上层宝顶处栖着一只通体涂了黄金的铁凤凰,它鹤立明堂的顶端,振翅欲飞,仿佛随时会把星辰衔入口中。

凤在上,龙在下,这是亘古未有的建筑,也是当世第一高的高楼。

武后观之大喜,当即命名:万象神宫。

天子坐明堂,今朝终得亲眼一睹。

众臣不得不叹服,百姓不得不称颂,仿佛武后称帝已是名正言顺。只是,武后主动称帝与被动称帝,虽说结果一致,在百官心中的意义却大不相同。

为了这一天,武后已经谋了四十余载,也不差再等一个万民请命的好时机。

第二年正月初一,武后亲率百官赴明堂祭天。

这是百官们第一次踏入这里,也是从这一日起,凡是大国来朝,或是开年第一日这样的大朝会,皆会在万象神宫举行。

望着这样富丽堂皇的皇家建筑,李唐旧臣们只觉莫名地腿颤。这里比原先的乾元殿高了太多,也阔了太多,当中装饰无一不彰显皇家威严。

武后一袭金丝朱红凤袍长长地迆在身后,高举香烛祭天敬祖,宣布改元永昌,她站在龙椅之前,哪怕已是六十六岁的老妇,可眉眼之间的英气飒飒,帝王之气分毫不少,竟是把站在她身边的天子李旦衬得黯淡了七分。

天佑大唐,盛世长安。

百官们整齐地跪了下来,到了这一刻,即便心中还有他想,他们也只能顺天应命,叩首臣服。

武后初献终了,李旦开始亚献。他接过了内侍递来的香烛,站在大鼎之前,虔诚祷告。他确实希望天佑大唐,母后的帝王梦可以有一日终结,还他一个大唐天子真正的君权。

天佑大唐。

李旦祷告完毕后,朗声一呼。

百官们继续叩拜,万岁,万岁,万万岁。

到了终献时,众臣却发现今日并不见皇太子李成器的身影,正当众臣满心疑惑时,武后开了口,今日皇孙染了风寒,便由武后的眸光扫过众臣,最后落在了站在百官之首的盛装太平身上,太平代之。

武后的话,好似一记晨钟敲在了每个臣子的心头。

公主接替皇太子的终献,这意味着什么,只要有脑袋的人都能想明白。

恋耽美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