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禁庭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流鸢长凝-流鸢长凝 免费阅读(114)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武皇看她脸色已变,忍不住问道:何事?

婉儿起身将奏疏呈上,衡阳郡王染上风寒,在藩地殁了。

武皇接过奏疏,怔了片刻,当即问道:还有没有其他郡王的奏疏?

婉儿折返几案边,快速从奏疏中挑了出来。这些奏疏竟是前后一日抵达神都的,也就是说这些藩王的死亡时日便是这个冬日。婉儿心中有数,知道这是谁人所为。

当日太平打磨的屠刀,终是挥落了下来,这几个本该活许久的皇孙就这样死在了屠刀之下。

巴陵郡王中山郡王也殁在了封地婉儿声音微哑,将那两本奏疏奉上。她在心底暗中讥讽武承嗣实在是太过心急,杀人杀得这般急,此事一定会招来朝堂震动,后续会掀起多大的风浪,婉儿也不敢细想。

命皇孙亲赴藩地的诏令是武皇亲下的,这三位皇孙是今春按时启程的,却不约而同地死在了这个冬日,此事说是巧合,满朝文武谁人能信?

皇孙折损,最大的受益人不言而喻。

至于凶手是谁,那些人只会把账都算到武皇身上。

毕竟当初王庆之一案,武皇并没有表明立场,如今出了这样的大事,那群李唐旧臣定会借机上书,请武皇速立太子,以安人心。

甚至,若有人在其中推波助澜,借此事逼令武皇还政,事情就更不好收拾了。

陛下!大事不好!正当此时,内侍又拿了一本急报来到殿外。

婉儿快步走至殿门前,接过急报,匆匆看了一眼,脸色变得煞白。她默然走回了武皇身侧,沉声开口,平恩郡王也殁了。

一日之内,突然收到四个孙儿死亡的奏疏,一个是李显的庶长子,三个是李旦的儿子,此事若不妥当处理,必会酿成大祸。

如今李显膝下只剩下重润与重俊二子,李旦也只剩下成器与隆基二子,高宗嫡子一脉,竟被人一击损伤成这样,此事若不能查个水落石出,让武皇洗脱嫌疑,这皇位只怕是保不住了。

当年越王李贞是真的造反,所以酷吏们可以顺藤摸瓜,接连诛杀,可如今这些皇孙年岁尚小,又无兵无权,突然遭此横祸,理亏的只能是武皇。

婉儿骤然跪下,进言道:陛下,此事必须严查。

武皇自然知道这事必须严查,只是到底该让谁去查。能做出这样的事情的人,她已经猜到是谁,可若真坐实了是武承嗣做的,武氏免不得连坐。武氏若连坐削权,武皇在朝堂之上就更难立足了。

让武承嗣查,可保武氏安然,可若武承嗣趁机把脏水泼给太平,为保大局,武皇只怕袒护不得太平。

可若让狄仁杰查,百官们确实能信服,可又保不住武氏。

让太平去查

武皇有些迟疑,这可是个烫手山芋,事到如今,也只能由太平办这个案子了。

宣太平来。

婉儿也知此事难办,可这也是笼络李唐旧臣人心的最佳时机,她请命道:臣想请旨,辅助殿下。

换做旁人,谁愿意接这样不好办的差事。

只要遇上太平的事,婉儿永远是冲在最前面的那个,数年前如此,数年后亦如此。

君臣如此,倒让武皇生出几分羡慕来。

婉儿,你告诉太平,这一战朕与她都输不得。

第162章移花

驾!

今日太平一早带着府中官员们离开神都,去了郊外巡视。今年的雪下得很大,不少地方酿出了灾祸,是以太平从私库中拨出了很多钱,将阿娘赏赐的一处皇庄改做了流民棚,收容了许多逃难来神都的流民。

姚崇约莫四十出头,起初到公主府任职时,对武皇违规拔擢公主府规制颇有微词,可数月以来,他跟着公主实实在在的办差,对殿下不得不刮目相看。

殿下若是皇子,那一定是大唐之福。

不仅姚崇有这个心思,其他幕僚也动过这个心思。只可惜殿下是公主,不能承继龙位,可若是殿下有了自己不可小觑的势力,也许能帮衬着两位哥哥,拿回东宫之位。

时至今日,虽说这些幕僚已对太平服气,可还是没有把她当作储君臣服。这些,太平都心知肚明。

想要改变他们固守的心思,难如登天。太平也知道,这事急是急不得的,就像驯马,必须循序渐进,方能君臣同心,共谋盛世。

上辈子她与这些人不过泛泛之交,也算不得熟知,她这些日子便好好摸摸他们的脾性,等摸准了,再一个一个地收拾。

公主仁德,不仅百姓知道,朝中文武也知道。

民望就是太平最大的底气。

太平今日穿了身银纹袍衫,身上裹了一件白色狐裘,她在庄园大门前勒停了马儿,干脆地翻身跳下马来。

姚崇望着太平的背影,她带着幞头的样子,真是像极了当年的章怀太子贤,淡淡地带着一抹英气。虽说李贤因为谋逆获罪,可他在朝中威望不小,现今还有不少老臣们怀念着李贤当初在朝堂上的风姿。

当年也只有公主在李贤获罪后,时常去探看李贤。公主仁德重情,就是可惜了,若是皇子,这样的储君谁人不服?

姚崇又一次生出了喟叹。

姚卿,跟上。太平发觉姚崇没有立即跟上,回头挑眉,巡完这儿,本宫还想去洛水边瞧瞧。她虽已不在工部,可当初洛水沿岸那几个新渠是她一手经办的,若是全都冻上了,她得好好瞧瞧,堤坝可有裂纹,免得来年开春,冰雪融化,致使堤坝倾塌,酿出什么灾祸。

姚崇闻声下马,快步跟上了太平,诺。

殿下来了!

殿下!

庄子中的流民听说公主来了,但凡能走动的,都出来迎接太平。

太平示意这些人速速回去暖着,外间冷,都回去。说着,她的视线落在了其中一个薄衣小姑娘身上,话却是问向庄中主簿的,她是怎么回事?

主簿不敢怠慢,急忙回答:棉衣发放过的,只是昨晚她娘亲走了,一时半会儿找不到棺材跟席子,她便用了她的棉衣。

你来。太平对着小姑娘招了招手。

小姑娘惶恐不安地垂头走了过来,扑通一声便跪倒在地,对着太平磕头道:草民叩见殿下。

起来。太平微微弯腰,将小姑娘亲手扶起,温声道:你叫什么名字啊?

民女叫五丫。小姑娘怯生生地回答。

太平微笑着摸了摸她的后脑,家里还有其他人么?

小姑娘摇了摇头,眼眶很快便红了起来。

太平看向主簿,下午送来本宫府上。

姚崇急忙进言,殿下不可,伺候殿下的宫人都要审明出身才能

此一时,彼一时。太平认真回答,她年岁还少,许多工都办不得,留在这儿,如何做工养活自己?说完,她声音沉下,有些事本宫没有瞧见,所以来不及管,可有些事本宫瞧见了,本宫就必须管。

姚崇还欲再劝。

太平先一步道:王孙贵胄岂能只享富贵,不顾百姓死活?姚卿,你不必再劝。《孟子》有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若是连一个小姑娘都庇护不了,本宫便枉称镇国公主了。

姚崇听得心烫,愧然对着太平一拜。

太平轻笑,低头对着小姑娘道:以后,本宫赐你个新名字,冬寻。入府之后,跟着春夏好好学习宫规。

小姑娘受宠若惊,一时不知该怎么应声,再次跪了下来。

太平一把扯住了她,扬声道:你们都是大周的子民,只要有本宫一日,本宫便会庇护你们一日。望诸位养好伤病的可以尽出其才,能纺纱的纺纱,能耕地的耕地,在神都好好安家。若有才学或是武力者,尽可向主簿自荐,本宫会量材举荐入仕。

若是白吃白住,闲散偷懒者,太平早就吩咐过主簿,驱逐出庄,任其自灭。

王公之仁,并不是放任蠹虫,而是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姚崇必须承认,这个镇国公主办起差来,张弛有度,颇有储君之相。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