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禁庭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流鸢长凝-流鸢长凝 免费阅读(143)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希望殿下平安顺遂。

自此,殿下的帝业再无绊脚石。

他用这条命换一个私心,为国战死,他便永远是太平的驸马,太平没有理由除却他的驸马之名。

太平百年之后,当与他同穴,便再没有谁能打扰他们了。

第204章君临

驸马战死,举国哀悼。

武皇当即下旨,追谥武攸暨,风光大葬。同年,拔擢继子武平安为淮阳王,十一岁便承继了武攸暨的军衔右卫将军。

长安平日鲜少与武攸暨亲近,大多数时候都在宫中,可毕竟也是她认知里的父亲,所以难过是一定的。武皇素来心疼长安,瞧见长安红了眼眶,恨不得把天上的星星也摘下来给她。封禅一事匆匆结束后,便带着长安回到了神都。

武皇抵达神都的那一日,太平正在皇庄安抚梅氏。

梅氏这些年在皇庄生活得很好,吃穿用度从来不缺。皇庄里的婢子都是太平精挑细选的心腹,只知这位梅氏是小郡主与小世子的奶娘,公主向来看重这位奶娘,所以婢子们都不敢怠慢。

梅氏已经知道武攸暨战死的消息,幸得阖府上下都在丧仪期间,所以她可以在鬓间别一朵小白花,不至于引人注意。

殿下。梅氏的眉目一如既往地和蔼,眼底强压着心伤。

太平来看她,并非只是安抚,你且在庄子里安心小住一段时日,你是平安的母亲,本宫会给你这个交代。

梅氏摇头,殿下给妾的已经很多了。说着,梅氏感激地对着太平跪地叩首,妾什么都不要,只望世子与郡主一世康乐。

太平蹙眉,你若想让平安一世康乐,就依本宫的安排。

梅氏只怕会拖累太平,急道:妾本下贱之人,若是拖累了殿下

梅氏,你可否当自己是个活人?太平不容她说完,便打断了她,认真地又问了一遍:回答本宫,你还记得你是个活人么?

梅氏噤声。

太平继续道:好好想想这句话,你不能一辈子为了丈夫、儿子而活,后面的日子你应该为自己活,光明正大地走出去,让平安堂堂正正地唤你阿娘。

梅氏期待过这样的日子,可也知殿下办此事的难处。

殿下

安心住在皇庄,一切等本宫安排。

太平扶起梅氏,覆上她的手背拍了三下,她没有多言,便带着春夏离开了皇庄。回到东宫时,婉儿已经在正殿等候多时。

退下。

太平坐下之后,便吩咐春夏领着一众宫人退出正殿。

婉儿看出太平心绪不宁,温声问道:梅氏那边出了变数?

太平摇了摇头,牵着婉儿坐在身侧,叹息道:她很可怜,心里只有丈夫与儿子。为了丈夫,为了儿子,活得像个不见天日的幽灵。

婉儿已经猜到这样的结果,梅氏跟世上很多女子一样,只记得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这八个字,从来都不问问自己,想不想这样活?

殿下一定要给她正名么?婉儿提醒太平。

太平点头,必须正名。梅氏百年以后,应当与武攸暨同穴,这是她应得的。

婉儿安抚太平,此事急不得。武皇若是知道平安的出身,有许多事都不一样了。尤其是这个时候,武皇一旦知悉梅氏还活着,第一个被问责的便是婉儿与厍狄氏。

我知道。太平也不急在一时。

武攸暨想要用成全困锁太平一世,太平又岂是任人鱼肉的傻子。想要死后合葬,武攸暨身边应该躺着梅氏。

太平双手合握婉儿的手,梅氏一事,我自会妥当安排。婉儿今日来此,可是母皇的意思?

陛下担心殿下伤心难止,所以命臣先来安抚。婉儿说这话的时候,语气里透着一丝不悦,臣瞧殿下一切安好,小坐片刻便可回去复命。

太平牢牢握着婉儿的手,笑道:来都来了,多陪我一会儿,好不好?

婉儿岂能拒绝公主的邀请,就陪一会儿。

太平倦然倒在了婉儿的双膝上,当了储君,才知储君不易,这段时日下来是真的累。

婉儿微笑着轻柔太平的额角,说说看,殿下近日有什么难办的事?兴许臣可以帮上一二。

有一桩。太平平躺下来,一瞬不瞬地望着婉儿,后宫以后谁来看顾?

婉儿怔了怔,自古以来,统率六宫者只能是皇后。她神色微愕,惊讶道,殿下万万不可!

为何不可?太平问道。

婉儿覆上太平的脸颊,此事急不得。

我不能让你一直当内舍人。太平认真开口,我一个人前要管政务,后要管后宫,哪里折腾得起?

婉儿沉默。

内舍人岂能掌管整个后宫?全让太平一人来管,确实不妥。

长安尚小,安乐又靠不住。太平一边说着,一边蹭了蹭婉儿的小腹,婉儿舍得累坏本宫?

太平已经许久没有这般撒娇了,婉儿听得心酥,更多的却是心疼,此事容我想想。

那婉儿好好想想。太平合上双眸,我小憩片刻,还有很多政务等着我处置。

婉儿轻抚太平的额头,殿下安心睡。

对不起。太平忽然小声道歉。

婉儿惑然看她,殿下怎么突然说这个?

我本该带你离开这座皇宫,逍遥度日太平歉然睁眼,可这辈子,你要一直陪我在皇宫终老了。

婉儿舒眉,臣甘之如饴。说着,婉儿语气笃定,殿下的道,也是臣的道,臣想看见一个殿下治下的盛世,一个可以让女子恣意施展抱负的盛世。

太平微露笑意,婉儿。

嗯?婉儿垂首望向太平。

太平牵了她的手,覆上心口,终我一生,必不相负。

我亦如是。婉儿莞尔,温婉的眉眼间染着一抹前所未有的坚定。

同年九月初一,武皇当殿宣布禅位皇太女,九月重阳,新帝登基大典在紫微城进行。那一日,神都沸腾,天下同贺,四境诸国也派人送来了贺表。

从公主到天子,太平走了整整半生,若无母皇铺路,她不知还要筹谋多少年,才能等到这一天。

大唐的旗帜迎风招展,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拉开序幕。

武皇左手牵着崇茂,右手牵着长安,穿着朝服站在万象神宫的龙台之上,等待着新帝的到来。

满朝文武穿着官服整齐林立在朝堂之上,对于大唐的未来,有些人充满了期待,有些人忐忑不安,有些人满是茫然。

武皇看向百官之首的狄仁杰,有这枚定海神针在朝上,武皇无疑踏实了不少。

狄仁杰觉察到了武皇的顾看,对着武皇拱手一拜。他看得清楚武皇眼底的期许,他对太平也充满了期许,一个一心为民的君王,是多少臣子梦寐以求的明主。

这些年来,太平的政绩有目共睹,监国这半年来,皇太女经办的每一件事,无一不办得妥妥帖帖,拔擢的每一位官员,政务能力都让人忍不住称赞。这些小吏经年在底层务实,深知百姓疾苦,这些人一旦放在实差上,办的差事自然不会差。

君王给他们一展抱负的机会,他们便报以忠诚,为大唐兢兢业业。谁不想青史留名,与明主一起共创一个盛世?这便是士子们的初心。

至于姚崇与宋璟,原以为太平不会再给他们机会施展抱负,毕竟当年是他们选择的离开。可太平并不记仇,反倒将两人安排至六部办差。一来一往后,这两人心中愧意更浓。公主心怀宽广,怎不让他们汗颜?

太平虽是女子,却俯仰无愧天地,才能不输男儿。她没有重用酷吏,反倒大力拔擢贤士,整个朝堂生机勃勃,这是武皇一朝的余晖,也是太平一朝的晨曦。

万象神宫之外,灿烂的阳光洒满整座紫微城,照得琉璃瓦灿灿生辉。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