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垂下头去,眼泪大颗落在蒲团之前。
婉儿静静地陪着她,太平重情,若不让她宣泄出来,只会伤了她的身子。
我想把沛国夫人接入宫
这
太平依旧垂着头,眼泪噙在眼眶里,嗓音依旧沙哑,你多陪陪她。
婉儿只觉一阵酸涩冲上心头,分明该她好好安慰她,没想到临了竟成了她帮她弥补先前错失的母女相守时光。
晚上牵着我便好太平只提这一个小小的要求。
婉儿岂能拒绝,她红着眼睛,哽咽答道:好。
第二日,太平下旨令沛国夫人郑氏入宫陪伴昭仪。数日之后,太平又下旨在长安西市修筑罔极寺,为阿娘武曌祈福。
第二年开春,郑氏病逝,太平下旨厚葬。
婉儿感恩太平,成全了她与母亲郑氏最后的静谧时光。
良人如斯,世上再无第二人。
于太平而言,婉儿是她的唯一,于婉儿而言,太平也是她的独一无二,她们会携手继续往下走,静待一个盛世的绽放。
第213章遗诏
武曌薨逝三个月后,太平下旨命淮阳郡王武平安接回母亲梅氏。听见梅氏二字,众臣都陌生得很。世人都以为武平安是武攸宁的外室生的孩子,后来被驸马武攸暨过继成了子嗣,没想到太平直接昭告天下,武平安就是武攸暨与梅氏生的孩子。众臣大惊,没想到驸马当年竟敢在外私养外室,竟还堂而皇之地把孩子接回府中,认作继子。
武曌去了帝号,入了乾陵,太平做出这样的举动,似是准备收拾武氏。
本来盼着孝期满后,便与永泰成婚的武崇训开始慌了,孝期接孝期,他不知还要等多久才能成为大唐的驸马,少了这一重姻亲,如今武曌又不在人世了,叔叔武攸暨生前做出这样的事来,这不是给太平一个由头撇清李氏与武氏的关系么?
李唐的旧臣们就指着太平借此事把武氏贬谪出京,没想到太平当殿言明,梅氏才是武攸暨的正妻。当年宫中饮宴,一时失足落水,一直流落民间。当时,她的腹中已经怀有武平安,太平心中不忍,便将她收做奶娘,私藏至今,为驸马武攸暨保下这一条血脉。
这样的说辞,百官们虽有微词,却不敢出列进言,让太平收拾武氏。
太平谅他们也说不出什么理由来。
女子七出之条有云,善妒者休。太平如此处置,除了彰显君王的大度之外,还彰显了女子的贤德。
自古妻室是有先来后到的,即便是公主,也只能算是武攸暨的继室。借着这个由头,太平索性再次追谥武攸暨,却当殿宣布去除武攸暨的驸马之位,好让梅氏百年之后,可以顺理成章地与武攸暨合葬。
武氏没有了主心骨武曌,太平如此处置,已经算是最好的结果。对李唐旧臣来说,陛下少了武氏媳妇这一重身份,其实也是一桩好事。
此事很快便尘埃落定。
梅氏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以武攸暨之妻的身份入住淮阳郡王府,这十余年来的隐忍终是等来了一个圆满的结局。
还有什么不甘的呢?
她的身份,太平还她了。她的一儿一女,儿子是郡王,年少出众,颇得太平重用;女儿是公主,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他日太平一定会给她择一门好的亲事。
梅氏最后的岁月里,太平还给了她特旨,允准她以奶娘的身份入宫探视长安。她感激太平的恩宠,在武平安有了嫡子那一年,了无遗憾地病逝府中。
太平下旨厚葬,命人将梅氏与武攸暨同葬一穴,树立碑铭,镌刻了他们二人这一世的情深意切。
长安自小被武曌养在膝下,见识自比旁的孩子高些。
对于太平去除武攸暨驸马之名的处置,她虽说心里难过,却也明白这是母皇最好的处置。甚至她还亲手端了参汤,送至太平面前,安慰道:母皇别为阿耶难过了,好不好?
太平微愕,放下了手中的朱笔,微笑道:长安长大了,懂得关心朕了。
一旁伺候太平批阅奏疏的婉儿知趣地递了眼色给宫婢们,便领着宫婢们离开了正殿,留下太平与长安单独说话。
长安绕到太平身后,小手捏上了太平的肩膀,一边捏,一边道:儿会快些长大,这样阿娘就不会这般累了。
太平欣慰地笑了,长安想帮阿娘么?
长安停下揉捏,绕到太平面前,重重点头,想!
你祖母给你留了一道遗诏,朕给你一个机会选择自己的路。太平说完,起身走至书柜边上,打开了里面的暗盒,取出了放了多年的遗诏,走了回来。
你先瞧瞧。太平已知这道遗诏的内容,这是武曌给长安选择的路,并不是长安自己选择的路,所以太平想让她自己选。
正如当年武曌问太平想要什么,其实也是武曌给太平的选择。
长安将遗诏缓缓打开,眸光从惊诧缓缓变成了释然,甚至眼眶也红润了起来,原来如此
太平惑声问道:原来如此?
祖母从不让崇茂唤儿阿姐。长安一直不明白,看见这道赐婚诏书,她终是明白了祖母的意思。
太平看着一脸稚气的长安,她与当年的自己不一样,她就只是个十三岁的少女。在这样的年岁做这个抉择,太平多少觉得有些为难她了。
你若不想当大唐未来的皇后,朕可以下旨封你一个定国之衔,等你再大些,朕便准你参知政事。太平给了她另一个选择,这道遗诏,朕可以不宣的。
武曌给她铺的这条路,比定国公主这条路好走许多。
崇茂年岁渐长,入主东宫多年,得太傅们尽心教授,如今是个合格的储君。他之所以不是一个优秀的储君,只因为他性格犹豫,每逢太平问政,有些难办之事,总是瞻前顾后,不够果决。
兴许,崇茂这犹豫的性子正是武曌自小有意为之。
一个果决不了的君王,若有一个果决的皇后,日子久了,必有依赖。准确说,现下崇茂就很依赖长安,自小崇茂许多事都是问了长安才定下的。
自古母强多弱子,武曌养出的儿子也好,孙儿也罢,大多如此。
如此一来,大唐的王室还是李氏与武氏两族的血脉,于武曌而言,这就是她所谓的朕还没有输。未免崇茂他日废后,这遗诏甚至最后言明,皇后永不得废。
女皇可一可二却不可三,武曌深知长安难以坐上龙椅。长安可以不做女帝,可长安一定能影响她的孩子,只要后世君王开始重视天下女子,那便是她最想看见的盛世开始。
如若长安选择定国公主这条道,即便太平与长安勠力同心,朝臣们绝对不会允许再出一个皇太女。只因武皇是为丈夫守天下,太平是为兄长守天下,轮到长安,崇茂无过,如何能取而代之?
这片天下尚未接受女子继承家业,哪怕太平穷她一世,只怕也难以扭转这个自古至今的约定俗成。
阿娘,儿当定国公主也要嫁人么?长安认真问话。
太平点头。
儿可以选择驸马么?长安再问。
太平没有点头,沉声道:你可以选择驸马,却不一定是你喜欢的。一个没有势力的驸马,对长安而言只是拖累。
定国公主没有势力,所谓参知政事,也没有任何影响力。
她就算长大了,也帮不了太平。
太平看见长安沉默了,她倒也不会逼她,只见她摸了摸长安的后脑,笑道:此事还不急,长安可以慢慢想,等你再大些,想好了再告诉阿娘。
阿娘跟阿耶,就是这样的婚姻么?长安忽然问道。
太平一时不知如何回答这句话。
长安微瘪小嘴,是不是?
他把最好的长安给了阿娘太平能回答的只有这一句,含笑望着长安,上辈子这个时候,她的女儿万泉已经嫁给了豆卢氏。虽说长安不是她亲生的孩子,她在长安身上倾注的感情却没有一分是假的。
上辈子她对万泉有多心疼,这辈子她对长安就有多宠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