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倒霉的真千金重生了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折春藏梦(4)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大楼上挂着好看的广告牌,人们身上穿的衣服跟她不一样,不说精致漂亮,人家至少整洁干净,比她这个山里来的姑娘强太多。

还在震撼中,吴小花就听见售票员喊了站点,于是急忙跑到后门下车。

等公交车开走,吴小花就看到了在马路斜对面的警察局,刚想穿过去,就被人喊住。

小姑娘你干嘛?不能翻过去的!马路口子在那边。一个老婆婆一边说一边拉着吴小花回来。

吴小花看了下老婆婆指的方向,才发现公交车站左边一些有斑马线,她不好意思笑笑:对不起,我第一次来,赶着去警察局办事,糊涂了。

老婆婆拍拍她的肩膀:小姑娘,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何况这车来车往的,你翻过去被撞了怎么办?这是专门开给去警察局的斑马线口子,走那就行。

谢谢,谢谢。吴小花赶忙道谢。

不少地方都会在没有红绿灯的地方断一截栏杆画上斑马线让行人方便通行到马路对面办事,吴小花也是一时紧张忘了,加上时间早,周围没车她才想翻过去算了。

既然被拦住了,吴小花就老老实实从斑马线走。

刚好对面就是警察局,门口的牌子上写着八点半开门,现在不到八点,吴小花叹了口气,直接在警察局门前的阶梯上坐了下来,打算就在这等。

第八章

熬了一晚上,吴小花在警察局前面终于放下心防,躲到这么远的地方,李国富他们肯定找不到自己了,便安心打了个盹儿。

直到被人喊醒。

小姑娘?小姑娘你醒醒!醒醒!

吴小花听见声音,迷迷糊糊醒来,眼前是几个穿着警服的警察,有男有女。

等看清楚后吴小花立马紧张地站了起来:那、那个你们好。

看出来她紧张,一个女警官上前一些,笑着问:小姑娘,你是迷路了吗?我们可以帮你联系你的爸爸妈妈。

没有没有,吴小花摆着手,解释说,我是来办户口的,来早了,打了个盹儿。

这样啊,那行,进来吧。女警官笑着说。

警察局刚开工,大家一一签到,接着是另外一个女警官接待吴小花,还拿了表格让她填。

办户口的话,你的旧户口本呢?女警官一边填自己要记录的信息一边问。

吴小花前世成年后给自己办过户口,拿过表格就填,同时应道:我是孤儿,以前没上过户口,现在十五岁了,所以来办一下。

女警官记录着,写到年龄的时候笔一顿:等等,你说你几岁?

对方的反应太奇怪,吴小花被吓住了,脑子里回想了好几遍自己曾经办户口的流程,没觉得自己哪里有问题,才说:十五啊,怎么了?

闻言,女警官停下笔,找来自己的上司,询问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

领导过来查看了吴小花填的表格,一一看过后皱起眉头,仔细询问:你是在徐城出生长大的,现在十五岁,怎么要过来滨城办户口?

吴小花已经在路上想好了理由,说:我是孤儿,一直在村子里吃百家饭长大的,现在也不念书了,所以想来这边做点生意。

然而领导跟女警官对视一眼,拉了椅子坐下来:是这样啊,国家一直很关注青少年的问题,草案已经出了,我们这边到时候肯定要第一时间响应国家号召,事情也都提前准备着了,你这个年龄,在草案里,归在了未成年里面。

只有三年级文化的吴小花不太听得懂对方的意思:额未成年怎么了吗?是说我没到十八岁的意思吗?

你才十五岁,没法承担法律责任,我们现在给你开户口,基本上就是靠在救助机构,如果给你开了,等到法规真的下来了,你还得来改,我们也很麻烦啊。领导有些为难。

其实就是眼看着国家要抓未成年的问题,法案都是催着做的,不管正式法案还需要几年出来,领导都不想随随便便处理了十八岁以下青少年的问题。

十年后关于未成年、户口、身份的问题都慢慢完善,办事也方便很多,吴小花从来没想过,重来一次,自己成为了未成年,会面临着这么多的问题。

好像曾经在鸡头村,大家都不会把十几岁的人跟大人分得特别开,毕竟十几岁已经能结婚生孩子了。

看吴小花不说话,领导叹了口气,又说:这样,你这边出生的时间是不确定的,那你可以把年龄写大一点,按十八岁算,也行。

现在才一九八|九年底,年龄是可以稍微改动一两岁的,有些人为了方便干活,就会改大,有的人为了念书,也会改小一点。

吴小花纠结了一下;要是改成十八岁了,还、还能念书吗?

领导一愣:你可以上高中,十八岁年龄不算大,但肯定是不能接受义务教育了。

偏偏,吴小花没念过初中,她一直记得自己老师说的那句话,她说将名额留着,等她回去念完小学、初中。

更何况,她一个小学都没毕业的人,哪里能直接上高中呢?

吴小花手一紧:不、不用了,我还是想算十五岁,那户口的问题我还能怎么办?

领导犹豫了一下,试探着问:其实吧滨城还有政策,是专门给孤寡老人和孤儿的,也就是说,没有人照顾的孩子,可以去福利院,户口挂靠,户主是福利院的院长,你愿意过去吗?

警察局没少遇见这种孤儿长大了急着来自立户口追求自由的事情,很多孤儿成年后依旧难以接受自己没有父母的事实,更别说小姑娘十来岁去福利院了。

去了福利院,那可就是完完全全被打上孤儿的标签,一辈子都摘不下来的。

然而吴小花没有领导想象中的那么抵触,反而详细问:我去了福利院的话,有什么福利呢?有补助吗?还能继续念义务教育吗?

领导不是很看得懂吴小花的想法,不过都详细回答道:福利也没什么,拨款下去基本就是给整个福利院的老人孩子吃穿、生活用品,更多的生活补助其实是得你们自己去想办法挣的,义务教育倒是可以直接走孤儿贫苦义务教育名额,能继续念书的。

听说能继续念书,吴小花当即拍板决定:那就挂靠福利院吧,我其实还没念初中,想、想着说,好歹得把义务教育读完吧?

这么一说领导就明白了,他笑起来:读书是好事,知识改变命运,那就先挂靠福利院,等你毕业了,想迁出去随时都可以的。

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女警员给吴小花换了孤儿救助的表格,填上去后,她一辈子,都会带着孤儿的烙印。

不过,跟那些糟心的家和人一比,孤儿好太多了,一个人好好过着,比什么都强。

吴小花无声笑笑,拿笔认认真真写下了自己的名字,还有各种信息,父母两栏,都填的不详。

女警官动作迅速,很快就弄好了新的户口本给吴小花,接着亲自送她去福利院。

在去的路上,女警官跟吴小花说:到了福利院,一切都得听院长安排,每个学校念书的名额有限,去哪里其实都是念书,好好读书,其他都是虚的。

是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吴小花记住的诗词不多,唯独与读书相关的都记得很熟,她曾经多么希望自己能好好念完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幸运的话,能念一下大学。

第九章

女警官开车警车送的吴小花,不过滨城很大,开了半个小时才到地方。

在白溪镇上也有一个福利院,那些年其实就是救助院,名字叫什么的都有,不过福利院这个叫法更广泛,后来国家富强,才有各种款项下来,分成孤儿院跟养老院。

吴小花记忆中,福利院一向是孤儿跟老人一块住,并不是所有老人都老有所依,更多是儿女自己都不一定养得活,更别说父母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