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那个仓库的老板也打了招呼,人家那也是乐意卖宁怀运这个面子。
这些人也是听说了宁匪月高中都是送来了贺礼的。
宁怀运觉着要是一起在家里请,那些个乡绅啥的也不知道乐不乐意跟村里人一起坐席,再加上还有个刘捕头,村里人都是没见过世面的,跟个捕头一起吃饭怕是会不自在。
干脆是第二天在镇上酒楼里另开了两桌,也是满满的诚意了。
里正还不愿意在早点摊上卖包子,生怕是抢了宁弯弯家的生意,可他们铺子做的是午饭和晚饭的生意,跟早点一点不冲突。
说了很久才把这老人给说服了,就这还告诫儿孙要是有那赶脚的商人买的多了可不能卖,要他们去宁家的铺子里买。
至于余家,余九斤找了宁弯弯说不想让自己父母太操劳,宁弯弯就跟他商量了做馓子得了。
就平时集上卖卖,随便挣点零花钱,也不用什么家伙事,就在家做了到集上去卖就行了。
也没打算要他家钱,就让余九斤的娘田氏跟着荷花学去了。
后面的有的学了手工挂面,有的学了炸各种大小麻花,还有各种油饼,各种用白面做的点心。
大邙朝原先由于麦子面的食用问题点心特别少,也就都很昂贵。
这一下子出了这么些东西最先反应过的是那些走亲戚的,这下子可选择的东西就多了。
嫁出去的闺女回趟娘家带两斤馓子,或者称上二斤麻花,那真是又稀罕又有面子。
关键是花钱还少了。
白沙镇的集市上人一下子都比原来多了。
在加上码头日渐热闹,像余小年这种原本打算就集市上去卖卖的,那干脆是天天去摆摊了。
余九斤那是拦也拦不住,两口子干的那叫一个热火朝天。
第166章分地
等其他人眼红的时候那也已经晚了,宁弯弯就算是活了三辈子吧,知道的东西的大致做法还是有限的。
光靠荷花一个人纯研究那效率是很低的。
而且她也不能天天竟琢磨这事,她也很忙的。
当然这都是后话,眼前宁弯弯跟自己爹正蹲地头上看庄户们耙地。
耙地是在土地深耕后,平整土地,把大块的土块弄碎的一个步骤。
用的这种耙子不是齿耙,而是一个长方形的木架子,下面是十几厘米的大钉子,牲口在前面拉,人站在木架上,就跟海上冲浪一样,从刚耕过的波浪一样的土地上一过,顿时就平坦了。
就可以播种了。
而没有牲口的就只能是一家老小一人一个齿耙,挥舞着,在地里手动整地。
不过宁弯弯买的牲口早就已经从耕地的时候就又开始满村的给人干活赚钱了,自己村的掏耕地的钱免费送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