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回头笑看了一眼贾敏,贴在贾母耳边故意笑道:“还说呢,玉儿那丫头自打出生,也没有抱过来给我们瞧瞧。听说是身子弱,赶明儿我也请了王太医上侄女那儿坐坐,别年纪不大,倒坐下什么病根儿,那可不好了。”
贾敏原就不喜这个二嫂,面上一直淡淡的,此刻趁着丫头们端水递帕子,便干脆装作没听见。
贾母拍拍王氏的手背,并不在意地笑道:“如此甚好,是该找个好大夫瞅瞅,回头你就安排去罢。”王氏的眼中有一丝揶揄,但面上却恭敬地点了点头,扶着贾母出了正房,穿过回廊往那花厅而去。
这一日的热闹自不必细说,吃酒看戏,荣宁二府的人都来了。只是按当朝皇子婚嫁的规矩,皇子午后便要与侧福晋辞行回府。贾母与王夫人及众妯娌一直送元春至车前,宫女上前扶了元春进车。四阿哥则又与贾政等人寒暄了几句,方率众而去。贾赦与贾政及众人一直守候在府门两侧,直到车子没影了,贾政与王氏才扶了贾母缓缓进去。
再说待贾敏坐了轿车回到林府,林海尚未用饭。因见贾敏心事重重,正欲从旁开解几句,却听门外管家林宽来报:“钱老爷来拜。”因此人有些学识,又喜卖弄,林海平常与他相交甚深。此刻便只草草地用了些素菜,遂自回书房会客去了。贾敏原就没甚心思吃饭,此刻见林海去了,便只拣了些茄丁,拌了酱卤的鸭胗,随便吃了小半碗。
见贾敏心事沉重,子佩扶着她进了内厅坐下,小心地打着扇子问道:“夫人当真打定了主意,要陪了姑爷离开京城?”
贾敏轻吁了一口气,摆弄着手中的团扇,叹息道:“不走又待如何?现在那东平郡王已坏了事,搁从前我们还要顾忌着些。可如今谁管得了谁,这么些年了,我只要一看见她,就会回忆起刚生下莳儿时的情景。罢了,该了的也都了了,若再在这儿住下去,我真怕自己会疯掉。”
子佩同情地望了贾敏一眼,想说什么却终究没有说出口,只是端了茶杯过来,递到她的手中。贾敏用杯盖轻轻地推着茶沫,怔忡了半晌,终是无趣,只命子佩早早地熏香铺床,胡乱地睡了。
却说那日过后没多久,朝廷开始校刻《全唐诗》。因需要编校词臣多名,在当时的四贝勒胤禛的举荐下,加上林海本是前科的探花,其为人又风雅,喜交名士,通诗词,晓音律,不上两个月,便被钦封为兰台寺大夫,携家眷乘船至扬州赴任。
两年后《全唐诗集》校刻刊印全部完成,为了更好地昭示自己的文治武功,康熙再次命林海及江宁织造甄应嘉等人共同奉旨承办,刊刻《佩文韵府》。实际上,此书的刊竣历时十年方完成,而在这十年间,贾敏再度怀孕,并产下一女,闺名黛玉。黛玉四岁那年,侍妾陶氏亦诞下一名男孩,奈何林海命中无子,此子三岁那年却不慎落水而亡。伤心之事,不提也罢。
且说黛玉出生之日,天空飘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江南烟雨,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也道不清是何种花香,只是叫人好想沉浸于其中。
当黛玉的乳娘王氏将刚裹好的襁褓交到林海手中之时,贾敏的脸上终于洋溢出盼望已久的会心微笑。林海定了定心神,伸手示意王氏将那个襁褓递与自己。待怀抱女婴,卷起包巾一角,再一细看,不禁呆怔在了原地。
肤如凝脂,吹弹可破。眼眉如漆,烟波轻幽。俏鼻微挺,玉塑精雕。唇如樱桃,胭红水润。不仅没有那初生婴儿的半点皱褶,即便是半睁半闭的双眸,那浓密的睫毛也只是蝶翼微颤,令人爱不释手。
年近四十的林海心道:如此神仙般的女孩儿,竟然托生于我家,你我虽有此机缘成就父女之缘。只不知,此缘于你,是福兮,是祸兮?
林海恍惚了一下,心头涌起一阵酸涩,不忍再看,轻轻合上了婴孩的襁褓。她香甜地入睡着,嘴角微微地向上弯着。
此刻刚从院外挑帘进来的侍妾李氏,眼见林海正怀抱婴孩,忙也凑上前笑道:“方才听林管家说,太太生了。阿弥陀佛!菩萨保佑!这生了一天一夜,真是让人想着都后怕,小姐终于顺利地生下来了!”
林海一听此言,不禁回头望着贾敏,递了一个安心的微笑。
贾敏躺在锦被中,脸色略显苍白。此刻的她终于尝到了为人母的感觉,情不自禁地伸出手来,声音微弱地说道:“快把姐儿给我看看!”
林海几步上前,早有贴身婢女子佩轻轻地扶起贾敏的上身,子鸾将一个靠垫掖在她的肩下,待其坐正后,林海才将襁褓平放于她的臂弯中。
“如海,你给我们的女儿取什么名儿?”贾敏虽然满脸疲惫之色,但幸福之情仍然掩藏不住地表露无遗,她温柔地问道。
林海不假思索地答道:“早就想好了,就唤她黛玉如何?”
贾敏沉吟片刻,对着怀里的女儿笑道:“‘罗浮山下梅花村,玉雪为骨冰为魂。’(摘自苏轼松风亭吟梅诗第二首)希望我俩的玉儿能像冬日的梅花一般品性高洁,出尘不染。”说完抿唇一笑,轻轻地吻了吻婴儿娇嫩的肌肤。本书由首发,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