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茫云海间作者:看长亭晚
第52节
燕惊寒有些稀奇的瞧着她道:“原大人又是提了酒过来?我可事先说好了,你要想趁我酒后逼供那是不可能的,还是省省心罢啊!”
原随疲惫的拿了条凳子坐着,将菜从食盒中取出摆好,冷哼道:“燕大人真是想太多了,原某要审讯,那也是在刑部的大堂上,如何会在这种地方逼供?”
燕惊寒坐到桌边吃菜,自己给自己倒了杯酒,喟叹道:“这不是随便说说罢了,原大人可真开不得玩笑。”
“燕大人的玩笑叫人生受不起,”原随一口饮尽,皱着眉道,“……这是什么酒?”
燕惊寒心不在焉地瞥了眼她的酒杯:“你自己买的酒都不知道?”
原随道:“我又不怎么喝酒,如何知道?”
燕惊寒道:“花酒吧,没什么劲头,随便喝喝就是了,也不耽搁事。”
原随似乎心事重重,索性放下酒杯吃菜。这些日子她查案受阻颇大,虽有眉目,却也进展甚微。她忍不住叹了一声道:“不知李大人什么时候才来辰州。”
燕惊寒英挺的眉毛一动,淡淡道:“不回来也好,这里头的水深的不得了,来了也是无用。”
原随摇摇头道:“怎么会无用?凡事只要肯第一步,就能有第二步……”
两人碰了一杯酒,燕惊寒突然道:“慢着,你这话好像在哪里听过。”
原随道:“啊,是李大人说的,借来用用罢了。”
燕惊寒提着酒壶笑道:“嘿,清平还是老样子。”
或许是酒意上脸,叫人忘了那些烦恼,原随觉得身子有些轻飘飘地,她不由来了些平常没有的兴致,问道:“什么,李大人从前也这么说过吗?”
燕惊寒放下筷子道:“你要说从前?那时候我们还在长安官学里读书呢,也没什么闲钱,只能去街边的馄饨铺吃馄饨,一边吃一边说话。现在想来,好像还是昨日的事情。”
原随叹道:“听起来是很好的。”
燕惊寒笑道:“自然是很好的。”
两人再添酒举杯,燕惊寒道:“原大人,看在你请我喝酒吃菜的份上,我奉劝你一句,辰州的事你还是算了吧。趁着事情还没乱,你要是有门路就走门路,如果没有,那就给吏部上折子,向朝廷呈表罪名,就算被贬,也总比留在辰州强的多。”
原随抹了把脸道:“如何就算了?我可以算了,但那些死去的百姓如何能算了?我身为朝廷命官,刑部侍中,难道也能这么算了,草率了事?”
燕惊寒嗤道:“难道你能有什么办法,如今这个局面,是沉疴积弊久治不愈,一朝发作牵动全身!先帝在时数十年不上朝不理朝务,给足了这些人甜头,都到了这个地步还如此贪心,想着更进一步——”
她轻声道:“沈阁老是如何被从内阁除名的,为何陛下还留着严阁老,这些事情难道你还不明白吗?这朝堂上不分什么清流浊流,都是同流合污,人人都想着为自己,谁会来为这黎民社稷天下苍生。读了这么多年圣贤书,说什么圣人出黄河清,这话要能信,是傻了吗?古往今来,为天下忧者终为人所负,谁去为她们立传正名!”
屋内一阵沉默,半响原随才道:“你……你说的太快了,待我好好想想。”
燕惊寒顿时哭笑不得,感觉方才自己的话都白说了。她没告诉原随心中那个不详的预感,新年都过了,那些人该来找她了。捏起桌边的花看了看,她又轻轻放下,看着窗外灿烂的余晖。她从前以为入冬便只得见茫茫的白,但这世上却有这样的冬天,到处仍是绿树繁花,有依依斜阳相伴,仿佛是长盛不衰的乐曲,总是那么的充满生机。
原随过了会才道:“你说的是大实话,不过痼疾也能治,就看人想不想治,愿不愿治。”
燕惊寒怔怔的看了一会,道:“原大人,如今入冬了,我这条命,也怕是留不住了。”
原随痛痛快快地饮尽杯中最后一口酒,道:“你在此地住着,谁也不能动你,谈何性命不保?”
燕惊寒笑了笑道:“要一个人死还不容易?下毒,暗杀,梁州牧不是就这么去的,一州之长尚且如此,更别说我了。”
原随没说话,也不知是醉倒了还是犯迷糊了,燕惊寒掀了被子躺回床上,等了一会才问:“原大人,清平真要来辰州?”
她没指望原随回答,却听原随道:“她寄了信过来,说年后会到。”
燕惊寒摇了摇头,声音随着动作低了下去:“……那就来吧。”
正月初九那日,邵聪登门拜访时,清平正忙着处理公务。府中拜帖堆了一桌,这些人见或不见,礼物收或不收,管事都在等她定夺。
“哇,这么多东西。”邵聪惊叹道,“这是什么,拜帖?这么多!”
她吓了一跳,清平吩咐人上茶,百忙之中对她道:“先坐着,我马上过来。”
邵聪笑道:“这是怎么了,要做大官了吗?”
“升官发财。”清平漫不经心地说。
下人们有条不紊地将东西搬进库房,邵聪有些犹豫地走过去,站在她身后,看到清平手中墨笔飞快,问道:“十六早上,去闽州的商队便要出发了,你……”
她顿了顿,想说你若是不能来那就算了。清平猜到她心中所想,说道:“到时候我会去的。”
邵聪不太相信:“你已经升任了尚书,难道还能随意离京?”
清平笑了笑,心想邵聪真是想的简单,怪不得邵洺让她来长安,以邵家现在的情况,留她在那里也是添乱。但她又不能和邵聪说实话,只能对她高深莫测一笑,道:“不可泄露。”
她当然不能说到了辰州就各走各的,少了邵家的商队做掩护,能不能顺利到达辰州还是个未知数。
不过朝廷什么时候才会下新的调令呢,严阁老总不能真的让她这么去辰州吧。
邵聪想说什么,最后还是放弃了,摆摆手道:“算了,要是实在抽不出身来,派个人去迎亲也是一样的。”
清平想之前你可不是这么说的,怎么变的如此之快。她自然明白是因为自己升任尚书的缘故,才让邵聪不得不重视起来。邵聪自从那次来了后,后头都是遣人来她府上说事。清平也懒得去会馆找她,宁愿去和丰韫喝酒,也不想对着邵聪。以邵家的身份而言,这门亲事清平的确是高攀了,因为过往的事情,邵聪也对她的出身非常不满,连带着觉得弟弟受了委屈,不得不委身下嫁。她心有不甘,就只能在言行上怠慢清平,好先出出气。
清平也不与她较劲,在她看来,与邵洺的婚事只是各取所需罢了,又不是真要和邵家一大家子绑在一起,和邵聪的相处不过也就这么几日,计较这个太不值当了。
既然事情说定了,邵聪也就这么走了,管事站在一旁忍不住道:“这邵家的小姐可真不知礼数,连大人的面子都不给。”
清平淡淡道:“随她去吧,也不是什么大事。”
她面上露出些疲倦,坐在椅子上看着眼前的拜帖道:“这些都放着,如果没什么要事,就不必理会。”
管事有些诧异,她知道清平性子是有些懒,也不喜欢人多的地方,还是劝道:“大人,您升了官,这人情往来也是难以避免的,该应付的还是要应付才是。”
清平撑着头想了一会,没拂了她的好意,掩着嘴打了个哈欠道:“行吧,你看着分一分就是,到时候送到书房来。”
管事无话可说,只能应了。
于是清平得空回房歇息,这几日她夜夜做梦,白日也没个休息,忙的人都憔悴了许多。饶是如此,她也不敢掉以轻心,勉力打起ji,ng神来对付繁琐的公务。她和衣入睡,短暂的安眠又是做起了梦,梦里她在草原上漫无目的的逃着,身后就是西戎的追兵,站在月河防线的不远处,她犹豫着要不要过去。
到底要不要过去?此时无人能告诉她答案,一切都像是蒙着灰色的雾气,她看不见前路,也没有后退的可能。
她要过去,背后一暖,却落入了一个熟悉的怀抱,那人拥着她道:“别过去。”
那人说:“等我回来。”
清平忍不住想回头看她的脸,但她怕一回头,就看见那人的脸上挂着洞悉一切的神情。她想问云州的事你当真不知吗,这一切到底是不是你主导的?她更想问的是那个埋藏在心底很久的疑问,是不是从一开始,你就已经安排好了所有,连这份感情,也只是这局中的一环?
话还未说出口,她已经清醒过来,抬头看着床帐上的浅色图案。
哪怕是在梦里,她也终是难以将这心事坦承,仍它悬而未决,也不敢吐露半字。
她怕所爱终归不过是一场镜花水月,如午夜梦回时满怀的清辉,也许这幻境破碎,也只要一个眼神。
第215章回返
说来也怪,今年这场雪从初六开始便渐渐小了,甚至有回暖的迹象。到了正月十一,只有零星的雪片落下来,天照旧被y云笼罩着,雪将下未下,这片云不仅在天上,更在朝臣们的心里。自内阁次辅沈明山被降罪遣送回乡以来,清流们竟不约而同的保持了沉默,内阁俨然成为首辅严明华的一言堂,传闻近来皇帝卧床修养,朝中要务决策都交由严阁老批示,一时间曾叫嚣“倒严”的大臣们十分不安,深怕再次得势的严首辅借故铲除异己。
大权在握的严阁老被人用轿子抬到紫宸宫外,皇帝体恤她腿脚不便,特赐轿子一顶便于她在宫中行走。严明华下了轿,颤巍巍地进了殿,隐约听见里头皇帝在说话。
“……东西都备好了吗,搬进……重华宫……修缮……”
宫人传报,那声音戛然而止,严明华知道重华宫是太女所居之所,但现在太女都不知有没有满周岁,这就要开重华宫了?严阁老现在已经不敢去揣度皇帝的心思了,这位朝臣眼中大权在握的首辅,早已经被皇帝雷霆手段吓的够呛,纵观历朝历代,哪个皇帝敢将权力随便交给臣属。沈明山之所以下台,正是因为连她也不会相信皇帝真能把权力交出来,而这种假象让她做出了错误的判断,甚至认为皇帝真的快不行了。
于是她走错了最后一步,正是这一步,断送了之前所有的谋划,满盘皆输。
有前车之鉴,严首辅已经想的非常明白了。有时候她想起先帝在时,偶尔几次提起这个女儿,只说她清修苦行,一心向道,那时候严阁老只是听听罢了,毕竟一个无权无势的皇女,能掀起什么风浪?但而今再去回忆当时的场景,她在心中长叹一声,怕是连先帝那么ji,ng明狠厉的人都被蒙蔽了,由此可见皇帝手段。
严明华进殿后行礼,见工部尚书江麟在一旁站着,皇帝说道:“重华宫中一处宫殿年久失修,今年雪大,没想到屋顶竟然塌了。”
严明华道:“原来是这样,臣记得先帝在时为修玉霄宫,曾从贺辰两州运了许多木料来,可惜后来没用上,陛下这么一提,倒叫臣想起来了。”
江麟亦道:“严阁老好记性,正是如此,陛下方才说就用那批木料修宫殿,也能节省些用度。这样一来,少了运料的时间,只要几日就能修好了。”
严明华便道:“陛下勤俭,臣等也应当效仿。”
皇帝笑了笑,对工部尚书道:“既然是这样,那就去办吧。”
江麟俯身应是,殿中便只剩严明华与皇帝二人,皇帝问道:“最迟到月末,朝廷就要回复辰州府的上奏,到底派何人去辰州,阁老心中可有合适的人选了?”
随着那出新排的戏唱遍长安的每个角落,戏中所隐s,he后宫侍君与臣子,也渐渐成为茶肆酒馆闲聊的新话题,人人都在猜测这隐秘香艳故事中的主角到底是谁。
所以当管事将那人从后门领进来时,心中犹如天塌了一般。
那人被青灰色外袍包裹的严实,说话时轻声细气,他走路时低着头,手不自觉交叠在胸前,步子如同直线般不偏不倚。
管事就算再没见识,也能感受到那人身上的奇怪之处。
这分明是宫中的人,她照着清平吩咐将他带进屋中,刚要关门出去,清平道:“不必出去,你就在此地。”
管事额角蒙着一层汗,低声道:“是。”
清平看了她一眼,坐在椅子上转头对那人道:“张良人派你来是有什么要事吗?”
那人从袖中抽出一封信,清平冷冷地打量着他,对管事道:“拿着。”
管事只好上去接了,清平见那人肩膀放松了些,目光瞥过灯盏,吐出两字:“烧了!”
那人一下子抬起头来,瞪大了眼,不可思议地看着她。
清平似笑非笑地道:“既是口信,那便直说,何必要写出来。”
“不管你是谁的人,”清平目光冰凉,看着他道,“回去告诉你的主子,不要玩这种不入流的手段。”
那人踉跄后退,不敢与她对视。
自从清平在酒馆中听到那出戏时就猜到会有今日,但后宫再怎么折腾,都不会影响到朝堂的决策。如这等拙劣的手段,仅靠三言两语,难道皇帝就会昏头昏脑废了臣子,那内阁六部难道是摆设吗?
她并不在乎这种流言蜚语,让管事领那宫人进来,也不过是想知道张柊是否真有事找她。没想到居然能亲眼见到这么一个粗浅的局,都到了她的府上,还敢在她的眼皮下耍花样,还真把戏里的东西当真了。她只要寻个由头,当即就能将这人打杀了,抑或是扣起来押送到京兆府,查起来不过一夜的事情。
清平觉得自己可能看起来脾气太好,连后宫里的侍君都能随便踩到她头上。这件事过后,正月十三那天宗正寺卿上疏,请求皇帝立后君,内阁与承徽府在这道上疏后落名,礼部随即表示附议。
正月十五元宵节那天到处挂起了花灯,适逢佳节,也不必去上朝了。清平懒得去看灯,管事为了应景从外头买了些花灯回来挂着,清平站在屋檐下抬头去看那做工ji,ng巧的莲花灯盏,被将晚的天色一衬,更显璀璨绚丽。既然是花灯,自然不仅是这一种样式。但管事也没多买,只挑了几样做工细致款式简洁的,等到入夜后再看,果然真不错。房檐上尚有未化的雪,浮着碎冰的水面映着五彩的灯光,好像装了一池斑斓的星子。
这天宫中再度设宴,不过这次设宴的目的是为温老尚书送行,只邀了几位老臣相伴。徐海澄前几日还与她说,皇帝召严明华入宫商议派去辰州的人选,过不了多久就会有诏令下来。但她知道事情不会这么容易,只能耐心的等。
不知楚晙领她入局的时候是否想到今日,当初的棋子也能反将棋手一计,这招说不上有多高明,但她偏要看着楚晙亲手放开她。同样是局势所迫,如今的情形,又与在云州之时何等相似。
用过晚饭后,她去沐浴更衣,吩咐管事将官袍腰带一应取来。绯色袍服上织线隐隐光华闪动,这颜色并不是常人所想的明丽,却更为深沉内敛,这种近似深红的色泽中透出奇异的鲜红,让人不觉想起渐渐凝固的血。这袍服覆在身上带着一股肃杀之气,她看见自己的脸被这红衬的如瓷,素白冰冷,眉目间自有种锐利的冷漠。穿上袍服的瞬间,她再也看不出自己的年龄,仿佛已经老了。
她戴上发饰、朝珠带、乌纱,这些熟悉的东西随着身份与品阶的升高,也有了更为繁复的样式,穿戴的手法也变的十分讲究。发饰沉甸甸地压在发间,金丝交错,珠玉辉映。即便是在光线暗淡的屋里,她也能在铜镜上看到它们,如新雪一样,折s,he出温润的光泽。
管事不明就里,问道:“大人,这么晚了,难道还要去府衙吗?”
清平道:“不去府衙,今夜可能要进宫。”
管事道:“那可要备轿?东西要不要也帮大人一起备好?”
清平笑了笑道:“东西不用备,到时候自有人来接,你去歇着吧,不必忙了。”
深夜,清平遣退下人,单独坐在厅堂中。屋中漆黑一片,她却觉得心中无比平静。外头也非常安静,只听到冰雪融化后的水声,顺着檐角滴落下来。
独处的时候思绪便有些难以控制,黑暗让人觉得懈怠,于是她又想起了过往的事情,想起了这几日做的梦。
“做梦中梦,见身外身。”
清平想起在石碑上的那句话,隐约觉得如果真有天意,那么她这一世,究竟是为了什么来到这里,而活着又是为了什么。这条路从山重水复走到柳暗花明,从春夏走到秋冬,走过晨光走过夕阳,从夜晚到天明,要到哪里去,哪里又才是尽头?
如同在爾兰草原上逃亡的日子,茫然不知所措,虽然已经过了很久,但她依然觉得自己还在那条路上。
清平走到屋外,细密的水线迎风落在她的脸上,花灯在水雾中朦胧成一团迷离的光晕,她仰头看向夜空,竟然下起了小雨。
脚步声从院墙那边传来,火光照进院中,她的预感再一次应验。只是不知这次,她又将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答案。也许无关对错,她只想知道自己究竟在想什么,为何心中始终有不平之意。她也想问问楚晙,那封迟来的信,是否也只是计谋中的一环,好让她更加死心塌地,甘心前往死地。对错也好,爱恨也罢,终是要她亲手画上句号。
门开了,院中火光通明,刘甄就在门外,她提着当初那盏灯,与清平对视片刻,行礼道:“李大人,陛下有请,随奴婢入宫一趟吧。”
清平垂下眼,缓缓踏了出去。
她宁愿对面残酷的真相,也不要一份虚情假意的真心。
作者有话要说:我,终于,写到,开头,了。
第216章越华
刘甄站在细雨中看着她,轻轻地摇了摇头,示意她不要轻举妄动。
清平没想到会是刘甄来,又不能拂了她的面子,只得冷着脸出了门,心中将楚晙问候了一通。此时夜色已深,只听见下雨的沙沙声,她快步走出府门,先刘甄一步上了马车。
皇帝深夜传召,必然是为避人耳目。但既是传召,也是要有个由头的。清平将近来的朝务翻来覆去的想,始终想不到理由。刘甄随后上了马车,坐在清平身边,有些担忧地看着她。
清平双手交握,低声问:“这是要去哪里?”
刘甄长叹一声道:“维华殿,近来后宫流言四起……”
“为的是张柊一事?”清平瞥了眼驾车人,“这事是真是假,还需要问吗?”
刘甄道:“陛下例行传问罢了,都是走个过场,莫要担心。”
清平没说话,隐隐觉得事情并非如此。刘甄似乎看出什么来了,迟疑片刻后低声道:“清平,有些事,便暂且放一放吧……已经今非昔比了,殿下,已经是陛下了。”
清平心中一凛,知道这次进宫绝不是只为了后宫之事那么简单,当下应道:“多谢,我知晓了。”
两人不再言语,马车从西陵门而入,在夜色的掩盖下悄然今日皇宫。
待到达维华殿外,刘甄与清平分别,看着她进了殿,转身领着人去了东暖阁。
一路上她有些心神不定,身边的宫女瞧出来了,低声询问道:“刘尚女?”
刘甄嗯了一声,道:“去请闵贵君过来。”
两名宫女快步离去,刘甄站在廊下等着,听到水声滴答落下,侧头看去的时候,发现雨已经停了。
她突然想起很多年以前的事情。
第一次见到那位王府大小姐时,她本要下跪,但小姐只叫她站着。刘甄记得那日她似乎是在习字,头发用金冠束着,穿了身月牙白的袍子,十分好看。这么一写便是半天,小姐不说话,她也只能站着等,就这样等到天黑,小姐才放下笔,抬头看了她一眼,淡淡道:“你叫刘甄?”
她感受那种打量的视线,忐忑不安地道:“是。”
少女淡淡道:“可会识字?”
刘甄答道:“会一些。”
“只是一些?”
刘甄迎上她的目光,只觉得心中所想已经被看透,结结巴巴地道:“看过……看过一些书,从前家中教过习字。”
“不要欺瞒,”刘甄听见她慢慢说,“我什么都知道。”
从此以后,她跟小姐几经出生入死,亲眼看着她换更名易姓,从y影之后走到光明中,彻底的改头换面,开始一段新的人生。如今细细数来,竟已经过去了十五年。这十五年中,她所见到的一切,远胜过任何一个传奇。
刘甄入王府晚,没见过楚晙从前的样子,这人似乎生来就老成,一切都了如指掌,游刃有余。她以为那些过往都已经被楚晙抛在身后,有时候她难以想象身为皇帝的楚晙在童年时是什么模样。隐约记得入府时听过的传言,这位大小姐并不受宠,且性格y郁,不大爱说话,这与刘甄后来接触的大小姐判若两人。
她从来都不相信,直到前几日,再度回到王府,踏进那个旧书房,那时候听过的传言再一次浮上心头。
刘甄从未来过这里,但以她如今的阅历与见识,已经能从一间房屋的陈设推断出它的主人是怎样的一个人。书房外的院子被雪覆盖了,而在灰尘扑扑的旧书房中,绿纱帐悬在窗边,落满了灰尘,书房的布置给人种私密安静的感觉,书架上堆着很多书,它们的摆放自有顺序,若是细心去看,便能发觉哪几本受主人喜爱,时常会被取出来翻阅。
走到最里面,摆着一张桌子,上面放着纸墨笔砚。书桌理应放在光线交好的窗边,放在这里,说明书房的主人不喜欢被人看见她在做什么。刘甄推测书房的原主人是一个性格孤僻内向,不愿与人往来的人,她取下一本书翻开,扉页印着一枚小印,是个珺字。
刘甄有一瞬间的茫然,站书房中站了很久,最后她安静的把书放了回去,让人将东西都运进宫里。
昔日流传在下人间的传言在时隔多年后应验,她难以抑制自己去这么想,原来那样高高在上的人也会有这样一段无人知晓的过往。旧院子旧书房,像一个人寂寞的心。刘甄叹了口气,只是不知道那时候,又会是谁走进了那间屋子。
东西都运进重华宫中封存,是皇帝亲手布置的,一切都如旧书房那般,丝毫没有半点偏差。
“刘尚女,陛下召你过去。”
刘甄回过神来,从后门入进了大殿。皇帝坐在屏风后,见她来了,一指跪在屏风下的闵贵君。刘甄点点头,知道这是要处置他的意思。
她冷眼旁观闵贵君胡说八道,用一些捏造的书信,试图证明礼部尚书与张良人私通。但在场知情的三人都知道他不过是在做戏,新上任的礼部尚书毫不在乎,干脆利落地承认了自己与张氏的私情,并请求皇帝治罪。
刘甄听的心惊r_ou_跳,发觉皇帝说话时冷漠非常,手指紧扣在扶手上,是发怒前的征兆。
那边闵贵君还在喋喋不休,刘甄看准机会抽掉他手中的证物撕成碎片,惯来嚣张跋扈的闵贵君一脸惊恐地看着她,皇帝随即道:“好了,贵君累了,刘甄,送他回去吧。”
内侍们按住闵贵君的嘴,将他架起从偏门出殿。刘甄也随之退去,临走前却听见台下清平道:“陛下何必多此一举,臣确实和张良人有一腿,陛下又不是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