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夫人把羊肉片出一小碟,先给了宋皎他们:来,卯卯和朋友们先吃,今天考得怎么样?有没有把答卷都写满了?
宋皎夹了一片羊肉,塞进嘴里:嗯,都写满了。他把碟子推到谢夫人面前:姨姨也吃。
好。谢夫人回过头,对丈夫道,你过来吃吧,摆什么姿势呢?又没人看你。
太子连忙起身下榻,走到她身边,从她手里接过切肉的匕首:夫人,我来。
就爱摆姿势这一点,谢沉和他一模一样。
谢夫人使劲给宋皎投喂,宋皎没一会儿就吃撑了。
他摆摆手:姨姨,不吃了,不吃了。
谢夫人道:那你缓一会儿再吃啊,去溜达会儿,还这么多呢,你不用省钱。
真的吃不下说着话,宋皎就打了个小小的嗝。
他忙不迭起身,说要去散散步,其实就是在房间里溜达溜达。
他推开窗户,这时候天还没完全黑,他趴在窗台上看风景,房里的太子和太子妃看着他。
谢夫人低声道:丞相不在,卯卯准是伤心了。
没多久,宋皎忽然看见天空中飞过一个熟悉的身影。
宋皎连忙吹了一声口哨,原本朝着太学飞去的鹰,及时掉头,朝宋皎飞来。
宋皎从鹰爪上解下小竹筒。
是谢沉的信。
一个圆滚滚的小傻蛋,头上系着带子,带子上写着状元二字。
宋皎没忍住笑了,房里的太子妃又道:卯卯傻了?
太子看穿一切的眼神:沉哥儿给他送信了。
*
会试结束后半个月,就放了榜,宋皎忝列榜首,再中会元。
坊间都说,他应当是齐国头一个连中三元的读书人。
一个月之后就是殿试,宋皎也不敢松懈,继续温书,宋爷爷不在,谢夫人就时常给他送汤送饭。
宋皎原以为,爷爷会像上次会试一样,在考试前几天赶回来,可是这回没有。
宋皎也不敢催促,反倒让爷爷缓缓再来,不用急。
很快就到了殿试这天。
因为谢老当家和宋丞相都不在,殿试便由几位老先生主持。
宋皎身着玉白颜色的贡士衣裳,坐在殿中,执笔端正,落字沙沙。
除了上回太学考试喝了酒,他从来没有感觉自己这样文思泉涌。
案头的香烛燃到第三炷,才刚烧了一点儿,忽然,外面传来一阵骚乱。
一个小太监走进殿中,跟几位老先生低声说了什么,几位老先生都是脸色一变。
这已经引起了不少贡士的慌乱,宋皎倒是毫无察觉,继续专心撰文。
贡士们转头看去,只看见太子身披甲胄,抱着头盔,在外面踱步。
见他们看出来,知道打扰了他们,太子连忙停下脚步,走到他们看不见的地方。
随后,一位老先生站起身,走到宋皎身边,低声附在他耳边,道:卯卯,你快点答,能交卷就快交卷。
宋皎不解,抬起头,透过他惊慌的脸色,好像察觉了什么。
怎么了?
没什么。
宋皎低头,捏着笔,三下两下把文章收了尾,站起来就交了卷。
他走到殿外,太子急道:卯卯,快,我带你走一趟,你爷爷他
第93章落到实地【二更】
93
太子握着宋皎的手臂,把他拉到一边,怕吓坏他,刻意放轻语气:你爷爷在羌州病了,干爹刚才收到消息,要带你过去看他。
这已经是他能委婉说出的、最委婉的话了。
可是如果是寻常的疾病,又怎么会让宋皎赶过去?
宋皎登时红了眼睛,他缓了缓神,问道:要不要紧?有大夫在爷爷身边吗?我们现在就走好吗?
太子没有回答第一个问题,只道:羌州有大夫,医术很好的,我们现在就走,车马已经备好了,你要不要收拾一点东西?
不用,不用。宋皎连连摇头,随便抹了把眼睛,吸了吸鼻子,那我们现在快点走,我可以骑马走。
好。太子五大三粗的,抬起手,拍了拍他的肩膀,卯卯,你别怕,干爹在呢。
侍从直接把马匹牵到他们面前,两人翻身上马,疾行出宫。
出了宫门,上了长街,就要经过宋丞相府。
这是当时宋丞相设计凤翔城,谢老当家提出的唯一一个要求,离得近。
宋皎骑着马,从家门口经过,还没走远,就听见家门口传来一阵狗吠。
下一刻,那只大黄狗从门里冲出来,跟上宋皎的马匹。
宋皎回头,看见它的时候,好不容易忍住的眼泪,又一次夺眶而出。
*
一刻钟之后,恩科殿中第三炷香燃尽,小太监们悄无声息地行走在殿中,收起贡士们的卷子。
坐在上边的老先生们,勉强定下心神,开始评卷。
每个人将每一份卷子都看过,在上面写下上、中、下九种评级,按照总体评等来敲定名次。
殿中寂然无声,温知捏着手,坐得端正。
他稍稍偏头,看向刚才宋皎坐的位置。
人已经走了,卷子也早已经被收上去了。
他几乎是少了一炷香的作答时间,文章龙头凤尾,宋皎那篇文章的尾,只怕
可就算是这样赢了,温知也一点都不高兴。
不知道究竟出了什么事情。
他垂着头的时候,上边的老先生已经把二甲宣布完毕了。
接下来就是一甲,但温知显然没有在听。
凤翔楚珩,点探花。
凤翔温知,点榜眼。
温知还在走神,直到一个小太监走到他身边,轻轻唤了一声,他才回过神,站起来,作揖行礼。
他不由得看向宋皎的位置,宋皎这回该不会直接滑到三甲去了吧?
这怎么能显然不对
他抬头看向坐在上边的几位老先生,欲言又止:先生,宋皎
坐在正中的老先生朝他做了个噤声的动作,随后,站在旁边的太监高声道:凤翔宋皎,点状元!
话音刚落,宋皎的位置上,他桌上没有放稳的笔,骨碌碌地滚到桌边,一声轻响,落到了地上。
就像是宋皎在行礼。
温知竟下意识松了一口气,顿了一下,才反应过来,要看看宋皎的卷子。
而评卷的老先生们,害怕宋皎中途离场,还判他状元,其他贡士不服气,早已经让人把宋皎的卷子拿下去,抄录几十份。
正巧这时,太监们把抄好的卷子拿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