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这一老一小、一枭一虎,搭配起来这是直接把他高高架起。
(枭雄、虎臣,虎臣指勇猛忠心的将领,《诗经》:矫矫虎臣。
为了小毕特意查的词,感觉不常用,注释一下。)
但好在他有一身老戏骨。
李唯深吸一口气,摆出一副惊讶略带惶恐的模样,赶忙大声否决道,
“素闻神器有归,必待德劭。皇祖天可汗戡乱定鼎,功格穹壤。
如冲人者,年未及冠,勋不逮百一,怎可承大统耶?
昔《礼》有三让,今固当首辞,望诸公察吾悃愊,毋复劝进。”
李唯早就是个能无障碍生成奏疏体的标准学术派古人了。
更何况这可是登基前的重要流程,他岂能不早有预演?
他也确有此意,只是没想到,不需要自己暗示些什么,毕力格+赫连孛=仰体宸衷、先意承旨。
他上述的否定回答,传达给了毕力格与赫连孛肯定的意思。
昔《礼记》有三让:故礼有摈诏,乐有相步,礼之三让。
三辞三让作为系统化的礼仪,始于尧舜禹禅让,成熟于周礼,又经过汉朝的演变,使其成为在权利更迭中尤其强调天命所归时的正当性礼节。
唐代也严格遵守三辞三让的礼制,在距今百年后撰写的《通典》中也尤其强调了‘初辞称冲让,再辞称固让’。
三辞三让在武周统治下的693年还没有成明确的体系,但唐朝这个时代的人认这个周礼演变的汉礼。
作为一名成熟的帝王,李唯是要精通一些必修课的。
三辞三让这套政治表演艺术的本质,其实是《韩非子》中‘刑德二柄’的理论外显。
以‘三让’之德行收天下人心,以‘三推’之威严固帝王权柄。
这套表演中,
凸显德行很好理解。
谦逊嘛,能忍耐嘛,以德服人,民心所向嘛。
而理解其为何能凸显帝王威严权柄,则需要一些法家思想基础。
三推之威,源于法家的‘势治’理论。
《韩非子》:势位之足恃。
帝王通过三次推辞,将实际兵权转化为天命所归的威势。
这是对韩非子所言的直白翻译,仍是有些抽象。
代入自身来举例,则会通透些。
李唯如今通过科技兴国执掌了强横的兵力,这样的李唯直接登基,他靠的是口径所代表的真理。
但经过三推三辞后的李唯登基,那他就不一样了。
他拥有强横的物理实力,但他同时具备了符合礼记所要求的一切等同圣人形象的谦逊美德。
而又因为李唯实质性的物理实力,没有人敢真的因为李唯推辞登基称帝,就真的把推辞的话当而真不让他登基。
所以李唯一定会在众人的簇拥下登基。
而推辞登基数次,民心所向的李唯,这时是因为什么而登基?
是因为他既具备了良好的德行、万众一心的推崇啊!
大义美名俱在
请收藏:m.qibaxs10.cc ', '')(',乃大善。
空有德行的人登不了基,
空有武力的人大部分都登不了基、就算登基后也容易遗臭万年,
(先说登不了的:董卓、袁绍、袁术、李密、安禄山、陈友谅、吴三桂、后面的几个说了会被申鹤
再说容易遗臭万年的:直接一个经典咏流传的,洛水之誓司马家。)
把物理实力隐藏在精神象征背后,将其覆盖上‘德行’之大义,这样的人登基,那就是天威浩荡、天命所归,当之无愧的‘天子’。
人人抨击法家,可掌权者无一不把法家的书册翻烂吃透、一一应用实践。
帝王所学之道、所思所想,与士大夫不同,更与平民百姓不同。
帝王三辞三让,百姓看到的是仁德谦逊,士大夫看到的是礼法与城府。
可同为帝王看到的,却是君子藏器于身。
学好了,学以致用了、举一反三了,那就入围千古一帝巅峰赛了。
法学的应用至此还未结束。
帝王规矩一板一眼,所谓礼法普及兆民,这完全对应商鞅提出的‘壹教’,
即:统治者用统一的思想教化民众,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这也是意林中常说的,所谓先进了种花家两百年的现代教育起源——普鲁士教育。
商鞅又先进了普鲁士多少年。
真有一天灵气复苏,商鞅恐怕能从坟地里奋起,都不用别人,自己就能把碎片拼好,拿起殳(shu一声)狠狠敲打这群不孝子孙。
被统一思想后,使兆民允殖,帝王完成权力交接的合法性建构。
这才是一套完完整整的流程。
不止是浮于表面的,甲:红包给你给你,乙:哎↑哎↑哎→哎↓哎~哎↑哎!
……
赫连孛终究受限于信息量,想的自然不如李唯深远。
他考虑的,是使李唯在万民拥护下登基,在草原称帝,以成霸业。
登基这种话,由李唯自己说略显不妥。
可他与毕力格作为臣子,几次三番劝谏,既能体现陛下的德行,又能凸显其与中原伪周女帝的云泥之别,这才是正统李唐天家血脉、天子该有的品性。
通过这几日与毕力格的置换,赫连孛得到了充分的情报。
毕力格是不情不愿的,可他作为年长者,总有能指点得到的地方,强迫毕力格不是什么难事。
他们走的路不同,但并不代表赫连孛对纯忠臣的路子不了解。
得到了讯息后,赫连孛脑中得出了如下结论:
对陛下而言,时间是最重要的。
务必竭尽所能、赶在春分前,平定草原诸部与东北地区所有的部族,使他们为陛下效力。
不论陛下准备把哪里定为国都,他近几年都一定要回一趟中原,在玄武门与伪周女帝交手的。
大军未动粮草先行,此地距离大唐腹心长安也有足足三千里的距离。(唐里,大约是1363公里)
越是雷霆攻势,就越考验储
请收藏:m.qibaxs10.cc ', '')('备力量。
人吃不饱力不足如何生产?牛马吃不饱力不足如何奔驰拉车?
虽然不曾亲眼所见,可赫连孛听闻陛下已经达成了在朔丹冬日种出大量绿色蔬菜的神迹。
如此神威,陛下必然能在草原上种出使人食饱力足的粮食来!
陛下威武,作为臣子他岂能不为其分忧?
何以速致人之归附?
——称帝。
草原从未有过一位真正的皇帝,还是李唐正统天朝上国的皇帝!
除此之外,天可汗之名,草原仍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无人不敬无人不拜。
陛下承皇祖天可汗尊号,布丰穰于朔漠,致宁谧于毡庐,天下归心!
归附才是朗朗乾坤的正道。
赫连孛以为,陛下这样做,再配以他在草原累积的小小名气,能够在惊蛰以前以最快的速度收服草原与东北,完成陛下的征伐大业。
他赫连孛的小小名气,不止是因为他是朔丹汗国的萨满。
为了能有朝一日功成名就,他从十岁开始就磨刀霍霍勤勉努力了!
草原辽阔,一一武力镇压,便若狼逐群羊,间有逸者,或匿林莽,徒生烦扰。
杀鸡儆猴,有闪电城之先例,白霫部之后尘足矣。
至于说称帝以后中原会造成的威胁。
赫连孛不才,他对中原门阀士族、军力、武将均略有研究,对如今这个世道的怪诞也略有看法。
先不提士族门阀与鬼神之事,单说军事客观分析。
伪周如今全部的常备军,宣称五十到六十万。
其中边防军占主要部分。
北方草原防线,如朔方、河东、河北,其常驻兵力宣称二十万,其精锐骑兵多集中在西北,为的就是提防朔丹草原与其他东胡分裂后的残存诸部。
伪周军队的构成延续府兵制度,但已经出现衰败迹象,战力远不如前。
不过边军仍是强壮,不可轻视。
为了应对府兵衰败,伪周女帝扩大了募兵规模,尤其重视骑兵与弩兵,但其质量在赫连孛看来参差不齐。
若是伪周要发兵,能迅速调配到边疆的精锐骑兵最多五万人,步兵包括弩兵、陌刀队至多三万,总兵力不会超过八万。
骑兵分轻重两种,轻骑使复合弓、短矛,机动性强,善于骚扰和追击;重骑人马皆披铠甲,装备马槊、长刀,用于冲锋破阵。
弩兵使用张弩和伏远弩,射程分别在169步与271步。
骑兵用的短弓射程在101步,陌刀长度精准为六尺六寸六分其刀刃锋利可斩马腿破重甲。
重骑所用马槊,最长可达2丈,最短也有1丈3尺3寸,冲锋时威力极大。
同时精锐部队还装备明光铠,胸前有圆护,防御力极强。
这些都是赫连孛亲自测算过、取的众数得来的结论。
无论哪一点,延续了贞观盛世天可汗统治的伪周,其军事力量都远超他们草原。
同时期,他们草原朔丹短弓的
请收藏:m.qibaxs10.cc ', '')('射程,在可悲可怜可笑的33步至67步。
大唐弩兵能在200步以外对他们发动攻击,而他们草原人必须要进入70步以内才能具备还击的可能。
天朝之威,无人敢犯。
可……老天开眼啊!
(站在曾经朔丹人角度上以及现在帮助李唯回归中原的角度上,不是作者本人的角度)
妖后临朝了。
684年,中书令、裴炎斩首。
685年,单于道安抚大使、镇守北方大将军、程务挺斩首。
程务挺死亡的讯息传到朔丹草原,赫连孛记得自己当时举杯高歌庆贺。
(《新唐书》:突厥闻讯庆贺:程务挺死,吾无忧也!)
同年,曾平定西域叛乱的安西都护、王方翼流放崖州途中病逝。
686年,平定徐敬业叛乱的首功之臣、左玉钤卫大将军、李孝逸流放儋州,忧惧而死。
689年,百济裔名将,屡破吐蕃、朔丹(实际上是突厥)的右鹰扬卫大将军,黑齿常之,受酷吏折磨于狱中自缢,部将多受牵连。
黑齿常之一死,边疆防御再受重创。
690年,羽林卫将军、禁军将领、张虔勖,酷刑致死,尸体弃市。
同年,宦官首领范云仙,当庭剖腹,惨死以示众。
门下省侍中、魏玄同,时隔6年旧案重提被诬劝裴炎谋反,赐死于家。
唐高祖李渊第十八子、舒王、李元名,流放利州,途中被杀。
同时688年至690年,李唐宗室12家被全部诛杀。
691年,西胡残部酋长斛瑟罗,被诬告谋反,逃往西域避祸。
692年,高句丽裔将领,泉献诚,遭酷吏拷打致死。
在伪周女帝的统治下,功高者死,李唐血统者死,贞观旧臣者死,虽报效天朝但非汉人者死。
除这些人外,娄师德、唐休璟等有才之人,皆隐忍自保、或坚定存身于边拓小城,才能在猜忌中幸免于难。
在伪周女帝这样自毁长城式的清洗下,边防真空、军心涣散、技术断层,草原有了可乘之机。
可偏生……
在那武安康小儿麾下,多了个能以五千恶兵参将大败朔丹近十万大军的神将。
不过赫连孛又听说,那名神将不得重用,只封了个可笑的大理寺丞。
李广难封,冯唐易老。
天不亡我孛也!
693年,高宗嫡子李唯,被送往朔丹草原做和亲驸马。
天命在孛!
你伪周还剩什么?
王孝杰?李多祚?嗯?还有呢?
赫连孛承认自己指点大唐江山是有那么些许狂妄的,被李唯的帝王之气震慑了之后,收敛老实了很多。
但这并不代表,他以往脑子里的知识都白学、白了解了。
这样的大唐,凭他陛下之威,纵是精兵仅有千人,又如何防不住?
中原,多亏了太宗皇帝、天策上将、天可汗,他建立了多么强大的贞观盛世,留下了多么丰厚的底蕴,
请收藏:m.qibaxs10.cc ', '')('才架得住伪周女帝如此挥霍糟践。
这样的血洗,放在朔丹……
嚯,哪怕只有十分之一二,也足以亡国了。
赫连孛虽生于贞观,却从未见过长安的繁华,只能靠着些许与兵器威能上成比例的翻番儿,去揣度一二。
但他想,以后他一定会看到比贞观更煊赫的盛世。
……
三推三辞非一日之功。
军队得到了补给稍作休整之后分路而行。
赫连孛带新民兵两千,夷白霫部。
李唯携通漠道大总管赵忠与士兵一百五十,亲征火罗部,后途径黑水部,返大唐营长群。
副总管毕力格,押苍狼部、玄蛇部降奴回营帐群,按规搭建俘虏营,后训规矩、服劳役。
三线并发,一路疾行,只求速通,十五日返回营帐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