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爱你老妈,玄武门见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45章 功高者死,李唐血统者死,贞观旧臣者死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如今冰雪尚未消融,距离春分还有二十天,距离最迟的底线谷雨,还有五十一天。

赫连孛根据脑中粗浅的耕种识计算着日子,同时在心中拟草着敕书。

……

都说历来国运在北,国都北上昌荣、南迁必衰。

这种江山社稷之封建迷信,李唯信。

所以当他来草原时,就已经把大唐新都定位在了辽河上游的饶乐水流域。

这里上通欧洲,下归故里。

只要回长安之后,天街踏碎除了自家以外的公卿骨,再铺出一条昊天大道确保通行传讯的效率,

李唯就不怕自己对地方的掌控不够,下面有人不服意图谋反。

李唯心中也有农耕大计,他也在盘算着日子,做着倒计时与打算。

民以食为天。

这年头有多少人愿意为了全家人的一口饱饭而献出生命?

太多了。

更何况李唯承诺的远不止吃饱,他承诺的是吃好。

这不难,李唯只需要时间。

一碗饭,一块肉,一棵菜,一碗汤。

这四样放学校食堂是真不想吃。

放在古代是真舍不得吃。

大的留给老的留给小的,老的又心疼干活的,吃的幸福又揪心。

李唯既从现代来,总得真正为天下百姓做些什么吧。

从新都,饶乐水流域开始。

为了耕种,需要在立春的时候开始积肥,并采集冰储备备用。

这件事已经有序的安排下去了。

因地制宜,此地惊蛰至春分的时候,就要初耕翻地,待土壤解冻三寸后,用牛耕翻土曝晒。

同时做好选种,粟种用的是土方法防虫,用马尿浸泡三日,黍种用草木灰搅拌。

粮食必须要占作物空间的九成。

虽然李唯在这个秋天就已经进行了一些小小的化学实验,但要得到最终有效的成果,需要至少六年。

在离开长安以前,他完成了广泛采集不同野生水稻品种,寻找天然雄性不育株。

雄性不育株是花药干瘪、不开裂的植株。

秋天来到朔丹以后,他就将疑似不育株与普通水稻套袋杂交,保留能结籽的植株作为保持系候选。

这一步需要一坤

请收藏:m.qibaxs10.cc ', '')('年。

从这个秋天起,连续三年验证不育特性稳定性。

如果顺利,到了第四年起,就要单独开设一片特区,建立三系田。

分区块种植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人工用羽毛、毛笔转移花粉辅助授粉。

还是那句话,如果顺利的话,经过第四年、第五年的观察,在第六年时杂交水稻大田试种就可以开始了。

选择抗倒伏、分蘖多的杂交后代,逐步扩大种植面积。

李唯今年还没过生辰,但按唐朝过了年就番一岁的算法,他今年也才十七。

他这一辈子也才能凑出两个六年。

六年好像很长。

但对于能够仅仅只用六年就能最理想的改良出高产的杂交水稻,六年的时间又极其的微不足道。

在改良水稻的时候,李唯也同样改良了粟米。(如今的粟种不是玉米是小米)

都说,南稻北粟。

粟米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活跃在北方人餐桌上的主食。

就是现代,回推个五六十年,尤其是东北,老人们公认的‘好粮食’,还是兼具养胃健脾功效的粟米。

粟米的改良比水稻成功率更高。

根据算法,水稻改良通过他这种依赖天然不育株发现,其概率在万分之一。

而粟米,李唯却可以拍胸脯保证,二坤年见效。

第一年与第二年,选取穗大、抗病单株,人工套麻布隔离袋自花授粉,连续三代淘汰性状分离的植株。

第三年,将不同自交系相邻种植,比如高秆与矮秆、早熟与抗虫、耐寒与耐旱,人工去雄后杂交授粉。

第四年,对比杂交种与当地品种的产量、抗灾能力。

通过人工模拟旱灾、虫害等灾害即可。

第五年就可以保留最优杂交组合,反向改良自交系,将将杂交种与父本回交,增强特定性状。

如此粟米的迭代就完成了。

因为提高了数值,其产量也有了保障,且适应了多重严苛环境,给农耕提供了保障。

在栽培的时候,除去专业人做专业事以外,唯一需要注意的是,‘确保土地的贫瘠’。

这是在模拟现在杂交实验的逆境育种。

这两种改革其结果达不到现代杂交水稻的产值,但足以增产百分之五十甚至触摸到六十。

但李唯觉得这还不够。

肥力也是作物产量的关键。

第一,生物固氮,豆科绿肥轮作。

通过种植紫云英、苜蓿等豆科植物,盛花期翻压入土。

这是改进了《齐民要术》中的美田法。

第二,矿物补充,磷矿粉、钾长石粉施用。

辽宁建平磷矿、蒙古高原磷矿、中亚卡拉套磷矿(哈萨克斯坦卡拉套山脉),洛哥磷矿,由远及近,分量充足。

矿物补充需要的技术突破点在石臼与碾盘。

仅40目达不到研磨的需求,但问题不大李唯会出手的。

除此之外,磷矿还有替代法。

骨粉、鸟粪石、蚕沙、鱼鳞渣

请收藏:m.qibaxs10.cc ', '')('。

端看情况与地利。

就比如说今年,那一定是骨粉先行了。

第三,微生物菌剂,自制根瘤菌液。

采集豆科植物的根瘤,碎后与米汤混合发酵7天,播种时拌种。

微生物活性很难量化,但新种开发都需要五至六年,在这方面堆积大量的实验,并不是无法突破它的桎梏。

第四,免耕覆盖,秸秆还田+草木灰覆盖。

收割后留茬30厘米,铺撒秸秆并焚烧成灰,保留灰烬层抑制杂草。

第五,蚯蚓养殖,堆肥田放养环毛蚓。

在堆肥区引入野生蚯蚓,《酉阳杂俎》记载了‘地龙’药用,现在把它田用并无问题。

使蚯蚓定期翻堆促进分解。

最后也是第六,稻-鱼-鸭共生系统。

稻田开挖沟渠放养鲫鱼、麻鸭,鱼鸭排泄物直接肥田。

这一点是针对南方的,北方因为气候与种植作物原因暂时不予考虑。

但李唯准备先在大棚中模拟环境实验,直接把成熟的结论交给赋税重区江浙。

必须要分裂江南,但又怎么能不再给颗枣。

农作物富起来以后,江南会在李唯的安排下富裕且分裂。

如此杂交与肥力的突破,李唯已经具备兑现远超‘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承诺的实力。

空口无凭,直接上理论数据。

为了保守,李唯只说最少的低保。

水稻,在唐朝的原产量为40至65唐石每亩。

两两改革后,可以达到每亩140唐石。

粟米,原产量为28至42唐石每亩。

改良后,可以达到100唐石每亩。

仅以江南道为例(因为这个地方鱼米富)

若在50万顷耕地推广该体系,年产量从平均2200万石增至至少4800万石,可支撑2500万人口。

推测693年唐朝实际人口约在3200万到3500万之间。

但官方户籍实际不满3000万。

(705年,户部奏报全国有615万户,按唐代一户5-6人估算,当时总人口约3075万-3690万人。)

数字永远是最直观的。

李唯觉得就算自己以后真被批判个穷兵黩武,只要这地种成了,也会有大儒为他辩经到天明。

总有那些本该吃不饱穿不暖的小家庭,因为他的改革而受惠吧?

这很好。

既势力又实惠。

¥¥

营帐群。

是夜,卓娜坐在床榻上,半开着通风的帘子,仰头看着天上的月亮。

她拿起手旁的横笛,对着身边的谱子,吹道,

工丶六乚五丶六乚工丶尺乚上丿

尺丶工乚六丶五乚六丿

笛子的声音缠绵又带着些许哀伤。

在听说卓娜本就会吹横笛之后,李唯教给了她这首曲子。

卓娜吹得很投入,倒也不是她担忧李唯了。

担忧?

她的殿下宛若天神下凡,去驱逐阿史那僭伪逆王,有何可担忧的?

她大概只是因为

请收藏:m.qibaxs10.cc ', '')('晚上时间到了,有些想念家人了。

想念马上就能见到的娘和兄弟,想念还要再绕一圈才能回来的殿下。

她想,李唯能做出这首曲子,他其实也在想家吧。

想远在中原天朝长安的家。

可是他的家人对他不好,只有一个遭了难过来的堂兄,还有个孤寡老人在朝中独木难支。

可他总是挺直着腰杆、充满着意气风发,如果不是他谱出了这首曲子,卓娜想她距离殿下如此之近都无法窥测到半分他的真正心思。

现如今……她是他唯一关联最深的家人。

想到这一点,卓娜只觉得自己有些卑鄙。

因为她竟然因为自己是第一位,而克制不住的勾起了嘴角,心中也觉得暖暖的。

她大概是配不上李唯对她名讳的赞许的。

她好坏啊。

这首《神话》虽然哀怨,但是卓娜很喜欢它的曲调,也很喜欢它的词。

哀却不怨,凄却不凉。

因为它的词与曲是相反的。

【枕上雪,冰封的爱恋,真心相拥才能溶解】

殿下就好像是游子离乡,心中苦、身上寒,对故乡亲友充满着眷恋。

对自己的娘失去了希望以后,又组成了新家。

家族团聚与离散之中,重组新家的所谓团聚超越了对故家失望的悲痛。

【风中摇曳炉火,不灭亦不休】

李唐江山岌岌可危,可它却依然在风中摇曳不灭,这是因为李唯自身的坚韧不拔才让家族香火长续。

兆世子也很赞同她的看法,这句歌词言之有物,甚是恰当。

【万世沧桑唯有爱是永远的神话】

爱,是家族血脉与精神的永续传承。

可能命定不凡的人就是这样吧。

哪怕是伤感,他的心里也永远怀揣着大义。

就是这样的殿下,让卓娜自知心中升腾起了熊熊仰慕之火而无法熄灭却也无可奈何、控制不住。

不过卓娜也很难想象这样的殿下,会在作完词后,面对她的提问,一本正经的告了白。

他说,我会与你生同衾死同穴。

回想起当时的画面,卓娜只觉得烛火旖旎、脸颊发烫。

怎会有如此矛盾的人。

睿智英武到好似天神,但又……总是能说出让人怦然心动又感觉旖旎爱恋的浪漫情话来。

生同衾死同穴……

卓娜又一次的喃喃自语,止不住的笑出了声。

她又一次的吹响了《神话》,只是这一次,饶是笛声本就凄婉清脆,但也再听不见半分哀愁了。

翌日。

李唯亲临火罗部帐前,金囊达干携其子嗣跪地相迎。

赫连孛横扫白霫部,除底层奴隶被俘,白霫部族人无一人可逃。

两军大捷而归。

请收藏:m.qibaxs10.cc ',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