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爱你老妈,玄武门见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66章 飞升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第66章

跟以往在天宁新都一样,以民兵、内侍为单位,对村民进行的改革培训拉开序幕。

李唯格外加派了人手,并分发了更为细致的手册。

太原一带地势最好,村落分布较为密集,相邻村落互有来往。

其中尤以汾河流域附近的村庄地势良好。

地表为灰褐色冲积土,深达2米以上,富含腐殖质,握之成团、松之即散。

是必须要牢抓在手的好土地。

唐代实行‘乡-里-村’三级基层管理。

村,以自然聚落,规模较小,一般10到50户不等,因地而异。

晋阳县,五松村,乙六,农织试点村。

午时半,临时食肆。

午餐是一日三餐里最丰盛的一顿,连续七日日日如此,顿顿见肉,好似人间仙境,让人醉生梦死。

与早餐一枚禽卵、一碗粥、一碟新鲜凉拌菜、一块酱肉、一碗汤水不同,

午餐下了重料,一碗里面足足五块羊肉,味道是宫里贵族才能品的‘咸口’‘微辣’。

这是问了才知道的,咱们大唐的天爷是真舍得。

‘吃香喝辣’这个词,也是自此开始出现,并快速的在太原一带普及蔓延。

在太原改革结束以后,每每去县里赶集、交往的时候,下述这段对话就会在很多人的嘴里重复。

“吃过辣没?”

“辣是什么?”

“诶呀兄弟,你生活不行啊,你们那的人不勤快,思想不够正确,咦~~”

“???”

中午除了带着汤汁儿的肉好,其他的也好。

一碗米,结结实实的,听说壮丁吃的碗里都冒尖儿。

一盘菜,爽口,味也鲜,啃了一辈子的老萝卜,竟也能有新面孔,还真是新鲜,幸亏没死在雪里头,人多活点岁数,才能有见识啊。

一碗汤,村儿里头以前做郎中的老刺头,品一口就咂吧着嘴说好,太好了。

第一日吃的时候,大家想的都是留一半回家给孩子、媳妇,让他们也吃上一口尝尝鲜。

在听说,不允许带吃食回住所,严查、严惩、连坐,回家一问又知道他们吃的竟也不差后,才彻底打消了念头。

也不知道皇帝要在太原待多久,能不能多待几年,再或者干脆定都太原吧。

不一直说太原乃龙兴之地?

龙兴之地,不得有龙待着?

这几日连连吃肉,比年节还像年节,正月里头都没吃这么好过。

享福,这两个字,在这一刻于他们的生活中具现化了。

不是什么穿金戴银,不是什么祖坟冒青烟,不需要什么后辈出息功成名就,原来就是李唐皇帝来了,他们就可以享福的。

如今大字不识、阶级意识森严的平民,对皇权更迭其实不敏感。

他们分辨何为‘仁君’何为‘暴君’,什么是仁政、什么是暴政,

纯看天时顺不顺,家里头的年轻力壮能不能活着在家娶妻生子,官府赋税重不重、给不给

请收藏:m.qibaxs10.cc ', '')('讨公道,一年下来收成如何、余米几斤、余麻够不够做身衣裳、能不能存下一串钱。

村里头的价值观很朴素。

而李唯给的实在是太多了。

如此,

分化、隔离、以最小的村落为单位开始改革,虽然费力,但却是最有效的。

五松村仅二十户,全村耕地在八百亩出头,不是个小数目。

唐代实行均田制,在律法中写着丁男(21-59岁)授田100亩(永业田20亩+口分田80亩),但实际上因为土地不足的客观条件,实际授田数远低于律法标准。

太原落实到每户的耕地在30-50亩之间,一亩地按照代代相传的祖传手法,与俺寻思的经验下,粟米的亩产在1.2石一年上下浮动着。

正常年景饿不死,但好日子却也是没有的。

在‘租庸调’税制下,征在这群村民身上的税,主要分三部分。

租,粮食税。

以‘丁’、成年男子为一个纳税单位,每丁每年要交2石粟。

调,布匹税。

以户为单位,每户交绢2丈或布2.5丈。

庸,劳役抵税。

每丁每年服20天劳役,不去需要交布代替,每天折合3尺布,20天便是60尺。

除去三大税务,常见税务还有地税、义仓税。

地税每亩交粟2升,义仓税每亩交0.5升。

这些是写在明面上的税务。

实际上经过地方摊派、‘青苗钱’等等操作以后,村民一半的收成都要被拿去充作税务。

女帝统治下,饶是太原地区富庶,也经不住压榨,去年产值七成半都被拿去冲税,剩下三成半只能说勉强够活。

存余不够又赶上雪灾,若不是地理位置好能等得到义仓发粮,那是真不知道要怎么过活。

但这也是民间常态。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不苦的日子,他们想象过,都希望家里面以后出个读书人、或是大将军,那可就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有福享了。

但……

他们万万没想过,原来我只完成我应该做的,就能有福享。

生产力跨越性的提升,均摊到每个普通单位身上的好处,对唐朝这个年代太降维打击了。

尤其李唯在推动改革的时候,总是能占据天时地利人和,使得本该打对折的效率,甚至有事半功倍之效。

就比如说,今天正式完活的犁地。

“刚开始说七天,就咱们这群老不死的能把地里的活干完,我怎么就这么不信呢。

结果,今天一看!完了!没了!

真就是军爷不跟我打赌,不然我这底裤都得输没了。”

“你可就别在吃饭的时候说这恶心人的东西,谁要你那破底裤,赶紧闭嘴,吃饭!”

“好好好不提了不提了,只是你说,我们农活儿干完了,咱这群老胳膊腿,还有没有别的活儿能干?

不是说能者多劳,劳者厚赏吗?

我觉得我身体倍儿棒,还能

请收藏:m.qibaxs10.cc ', '')('再试试。”

“你这话说的对头,等吃完饭问问天使就知道了。”

农耕在更多的铁器与强壮耕牛的帮衬下,原本分摊在每个人身上的重担,在短短七日协调作业下完成了。

五松村的老农也没想过,他们的老骨头竟然还能如此利索。

我们也太厉害了。

不过,这些毛头小子教的东西果然不掺水。

不愧是天子传承的农耕秘法,没骗他们。

也是,能下血本跟过节似的给他们顿顿好饭吃的皇帝,稀罕骗他们这群要啥没啥烂命一条的平头百姓?

是他们肚量小了啊……

为什么要用他们这群老胳膊腿儿去翻地,还是因为家里头的壮丁,都去修水渠与新房子了。

皇帝拿走了他们所有的土地,拆了他们的土房,收走了他们家里的牛、鸡鸭,以及一些破布、祖辈攒下来的陶罐、瓢盆。

起初一听,天都塌了。

没土地,没收成,家里没吃的,这怎么行?

可很快,这群天使给了他们说法。

他们以后全都给国家做‘劳役’,务农的算农籍,务工的算工籍。

每人、每天完成自己的分内事,每个月从官府领月钱,根据所做的‘劳役’不同,发粮票、发饭票、发布匹、发铜钱等等,三十六行各行各例皇帝早已规定好了。

皇帝免减了配合改革发展村落的税务,而什么叫‘配合改革发展’,那便是要看这三十日里的考评了。

考评这词不难理解,就是头一回放自己身上,有种半边身子进棺材忽然上了私塾有先生看管的奇特感觉。

除此之外,还有好事。

每户有三人及以上的人从事劳役或从军,这一户的人都可以到官府在村落中设立的食肆里吃饭。

食肆的食谱由县里官府钦定,每年都要上报给中央审核,确保科学营养、肉有肉菜,更会对孕妇、小儿提供药膳。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