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赵家不知这一路送祝清圆上京的人是谁,但等她进府之后必然不会客气对待。
深宅之中,想要一介孤女悄无声息消失的方法太多了。
但若是她与民生万福牵连了起来,为了天下悠悠众口,赵家也会对其做到表面礼遇——毕竟,他们还想着夺权篡国,不顾及着在百姓中的声名怎能行。
祝清圆也不笨,经史之书并未少读,李衎稍一提点便透彻起来。捂着被郎君点红的额头,呆呆“哦”了声。
-
翌日,棣州城外的破庙中。
许多难民不愿进城遭旁人的白眼,都缩在一起捡些草皮填肚,处处死气弥漫,腥腐难闻。
突然,破庙外跌跌撞撞来了个后生,满面喜色,大喊道:“诸位快、快进城去!”
他喘着粗气,却没多少人有力气抬头看他。
直到他说出剩下的后半句:“城里有人施粥了!”
一语激起千层浪,方才还瘫倒自弃的难民们纷纷直起了身子,搀着自家的老弱病残,一窝蜂地跟着那后生往城里冲。
人群中纷攘起来,碎语不断。
“当真吗?现在才去会不会晚了?”
“城门守卫能放我们进去吗!”
“爹……我想吃蒸饼,喝粥饿……”
……
直到他们顺利进入棣州城,看见蜿蜒的长队一直从东市排到城门,才安下心来。
“诸位莫急,每人都有!”有葛衣小厮在旁奔走相告,还一个一个地往难民手中分发小笺,惹人注目。
“小郎君,这是何物?”背着孩子的农妇翻看着手里的薄纸,上头只有一枚红章印,不甚迷惑。
“大娘,此乃领粥的凭证,一人一张,领粥的时候将之递给打粥的着案便是。”小厮细细道来。
“此举甚妙,赈灾时常有亡赖地痞闹事,这样一来,便给了老弱妇孺一些保障。”这妇人身后的郎君捻着自己的胡须点头,他看起来比前后之人都更体面些,且咬文嚼字,大约是位门馆先生。
周围前后的人都吸引了过来,终于想起问那小厮:“哎,小郎君,今日施粥的,是哪家高门呐?”
小厮微微一笑:“是我们祝丰粮行的掌家姑娘,也是上京赵太傅的准孙媳。”
周遭顿时一片哗然,谁人不知赵太傅的如日中天。
而此时,祝丰粮行内,棣州通判与祝清圆一左一右坐着,商议赈灾的下一步事宜。
“城内最大的酒楼是千客楼,我想将义诊设在此处,毕竟患疾之人不宜在外头久站,孙通判觉得如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