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生之嫡妻为男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魏先森-(2)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隐约听到周遭有些乱糟糟的声音,似乎有人把自己的身子掰直了放平。那些声音忽近忽远,听不真切。身上的感觉也不似以往清晰。

并不知道过了多久,安韶华总觉得自己一阵清醒一阵糊涂。眼前也忽明忽暗。

安韶华以为自己快死了。恍惚中,隐约看到了一个不应该出现的人。顾銛。

安韶华觉得似乎是顾銛救了他,可他自己也知道自己瞎了,哪里看得到东西,不过是白日做梦。

门轻响,冷风呼呼地吹进来,有极为熟悉的脚步声靠近。大夫,如何了?这声音,是顾銛!即便是几年未见,顾銛的声音他也能一下子听出来。

这位将军,借一步说话。是个陌生的苍老的声音,想来,是大夫。

门响了四声,冷风吹进来两次。有人走近自己。

老爷!有女人哭,老爷你怎么了?是萱娘。

安韶华张张嘴,却只能发出嗷嗷的声音。

老爷!萱娘扑到自己身上,滚烫的泪滴到安韶华脖子里,流下去却是冰凉。老爷,阮夫人害得你好苦啊!老爷!顾公子来了,你跟顾公子点个头,顾公子能帮我们报仇!

事到如今,报仇又能有什么用?报了仇,他一样是看不到,说不出。

安韶华心灰意冷,只存死志。

作者有话要说:

籍没,原意是指是古代对待犯人登记所有的财产,加以没收。只是在当时,女人和女儿都是属于财产的。

我们看到的小说电视剧等演绎出来的,官家的太太小姐一夜之间为奴为婢甚至被卖身至那种地方,就都是籍没这种情况。

本文为了叙述方便,直接借鉴了类似于唐代的编户和非编户的制度。

本文中的编户就是指士农工商,我这里用的词是良民。良民一词跟唐代的编户就异曲同工了。

对于非编户,为了押韵和好记,我用了籍没一词来指代我需要表达的意思,就是主人公一家遇到的这种情况。因为流放,到了接收地没有编入良民户籍,而京城的户籍已经被没收了。所以是籍没。

事实上唐代的非编户有三种情况,一是贱民(包括签了终身卖身契的奴隶,和卖身去各种地方的贱民。总之关键物证是终身的卖身契。这个终身的卖身契是包括子孙的。),二是方外(出家人),三是士兵(在老家也没有户籍)。

第3章怀璧

月娥的绝情凉薄,安韶华不是不知道。只是安韶华自小与月娥一同长大,情分自不必说,情窦初开之际两人花前月下,美景良辰,有许多放不下亦忘不掉的思量。而且打小一起长大,年深日久的默契也是独一无二的。月娥过门后这十六年,两人即便不说话,对方的心意也能猜出一二。

更因为如此,念着月娥没能当自己的正妻,屈居侧夫人的位置,不当不正,不尴不尬的。安韶华对月娥就多了几分心疼回护。

过去在侯府月娥做的事情,安韶华知道一些,只当是月娥钟情于自己,情不自禁之下有些小女儿酸心妒意,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本应多少做出些惩罚,到了月娥这里,几句温柔小意的话,几声含酸捻醋的娇嗔,再掉几滴泪,再大的怒火也全都换了心疼。

安韶华不是傻子。相反,他本是极聪明的。越聪明的人,越自以为知晓分寸。这些个思量从哪儿起,到哪儿止。一切都是自以为最好的分寸。多一分则画蛇添足,少一分则稍欠火候。一进一退之间,其实不过是个取舍。

回头看看这么多年,安韶华怎能没有一点疑心?两个嫡子自小教养在顾銛身边,长在二门外,自然有顾銛护得他们周全。内院里女人那么多,最初几年,时不时传出孕信,很快就有出现各种状况。轻则小产,重则母子俱亡。能安全生下来的寥寥无几。偏偏月娥连怀四胎,各个都能瓜熟蒂落,不仅母子平安,锦儿、瑾瑃、瑾琨、瑾璇都平安长大。这其中

安韶华还曾有过两个庶女,名唤秀儿、巧儿。没有名字的庶子庶女也有三四个,按永安京的习俗,孩子是在周岁宴上由长辈赐名,有了名字,就是有了身份的。周岁宴之前夭亡的,就是来讨债的,不能取名字,不能上族谱,不能进祖坟,要远远地丢了。

秀儿、巧儿的生母是祖母指给自己的春桃。当年春桃拼死产下一个死胎就血崩而亡了。半年后,一场风寒,这两个女孩子也都没了。祖母为此狠狠发落了顾銛。其实安韶华心里明白,春桃的事儿跟顾銛没有关系。

可一来顾銛是正妻,祖母多少会留点情面。二来顾銛是习武之人,身强体健的,能扛得下祖母的惩罚。所以就算知道顾銛冤枉,安韶华也没有阻止祖母罚顾銛跪佛堂。

那之后,安韶华就很少再去别人的屋子。偶尔有同僚见人情往来送来的人,他只管收下,却见都不见的。左右侯府不缺这一口吃的,一间房。总好过她们流转于权贵之间,祸福难测。

兄长尚郡主,不得纳妾,嫡出的只有一个女儿。全家都盯着安韶华的院子,盼着他多子多福。可是除了月娥,其余的人竟毫无动静。

几年后祖母发话,顾銛是男子,不擅内院琐事。所以在自己那个院子的院门口又单起了一个一进三开的小院子,给顾銛单独住。内院的事情都交给月娥。

打那之后,三门里再也没有传出过流产的事,相应的,除了月娥,也没有谁怀孕过。

安韶华苦笑,事到如今,想这些有的没的做什么?

七年前,萱娘倒是平安生下了宁玉。可如今连自己都成了这副样子。

罢了,罢了!还问什么!能活下去就好。

事情都已经发生了,追究这些又能做什么?

只是,景和跟景秋唉。他俩可是安韶华的嫡子啊!就算安韶华再宠月娥,再疼瑾瑃哥儿几个,他真正寄予厚望的,还是嫡子。尤其是景和这样的嫡子。

景和跟景秋打小跟着顾銛长大,平时也没病没灾的。景和七八岁的时候就耍得一手漂亮的顾家枪,流放八百里都走来了,安顿好之后也好好地在铺子里当学徒,谁知道竟然会突然吃了毒蘑菇,就这样没了呢。

那是昭延帝登基大赦之后的第二年。

原先的二皇子登基,年号昭延。昭延元年,皇上将原三皇子斥为伪帝,贬为庶人。救出了半人不鬼的乾章帝,也就是原先的七皇子,封了乾王。

三年内乱结束,人们都盼着能过太平日子。

至此,这哥儿仨折腾出的这一出改天换地的大戏终于落了幕,国体受创自不必说,西蛮狼子野心,频频入侵。边关烽烟四起,生灵涂炭。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

顾锋遣人来找到了顾銛,不知道关着门说了什么。那人在吴县住了半个多月,寸步不离地跟着顾銛,小声劝说着。安韶华听到几次,只说什么封侯拜相,什么好男儿自当怎样怎样,什么顾家军。

没过多久,顾銛出门跟镖,那人也急吼吼地跟着。

约摸半个多月,顾銛送完镖回来,那人却没有跟着。月娥几次三番地提醒安韶华,那人看起来非富即贵,如今安家这个样子,怕是有什么事儿?安韶华并没有放在心上,他虽然一心喜爱月娥的千种风情,对顾銛却也是万分信任的。

就在那人走之后不久,眼看天气一天冷过一天。看着是花红草绿的,可下了场秋雨马上就凉飕飕。

景和做工的铺子准备上新货,东家倒腾出一批压箱底的料子。花样不时兴了,可料子都是好料子。有些因为保管不善,有了霉点。

霉点隔不远一个,做衣裳是不行了,可是做一些小物件还是可以的。价格自然是好说,好说。景和买了一些回来,想着看能不能做些小东西,集市的时候拿出去买了,贴补点家用。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