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点了点头,等宋幼湘走了一会,才有些后知后觉地发现,今天宋幼湘没在他耳边催优惠政策的事儿。
改性儿了?
这可不像宋幼湘啊!
宋幼湘当然不是改性儿,是这事就不能逼得太狠,差不多就行了,她的目的是让新厂在前期能更好地生存,而不是跟政府争利。
领导正疑惑着呢,宋幼湘又倒了回来,站在门口叩门,领导立马警惕地看着宋幼湘。
结果这两天就能出来,你先稳住港城那边的同志,让他们放宽心,能争取的我们尽量再争取,别催。话是这么说,看到宋幼湘回来,心好像安了些呢。
宋幼湘一脸您怎么能这么想我的表情,看您说的,我不是为这,是我这里有个跟新厂房相关的设想,做了份简单的方案,忘记给您过目,您看看。
领导目光怀疑地看着宋幼湘,迟疑地接过薄薄几页纸的方案。
工业园?领导目光顿住。
他抬头看向宋幼湘,宋幼湘点了点头,示意领导继续往下看。
蛇口应该是国外第一个外向型工业园区,但这个观念这时候还没有被普及,内陆各省也暂时没有这方面的规划。
宋幼湘本来也没想起来这事,还是跟考察队争论的时候,突然触发记忆的。
建设工业园区,不管对政策还是对企业,都是互惠互利的,不能说百分百全是优点吧,但肯定利大于弊。
宋幼湘的方案只是个提议,按照上辈子的经验,和对工业园的了解,提了些可行性建议,具体怎么设计规划和执行,还得靠政府。
毕竟现在的环境,和她上辈子进驻成熟的工业园区还不一样,不能拿上辈子成熟的经验来套用。
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但不得不说,在这个时候首开先河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宋幼湘直接给领导丢了下大雷。
和当初蛇口的开山炮差不多。
第八百三十章精准定位
领导表情从凝重到复杂,看出这份方案的潜力内心激荡,却又因为郑市的情况,而越发冷静。
哪怕宋幼湘没有写得很详尽,只是一个设想,领导也看得出工业园的资金投入有多大,但政府没多少钱。
和投入成正比的,是工业区的发展潜力。
小宋啊,你可真是会给我出难题。领导重重地抒了一口气。
说是这样说,但领导眼里对宋幼湘的欣赏简直要溢出来。
难怪他听说宋幼湘没分配来时,就有几个大省抢着要人,现在领导只庆幸,这样的人才留在了郑市。
行了,这份方案我会汇报上去,该催的我替你催,回去好好工作。领导冲宋幼湘道。
宋幼湘保持笑容,谢谢领导,辛苦领导了!
如领导所说,没隔两天,宋幼湘就收到了开会通知,具体的优惠政策已经商定出来。
优惠力度肯定和特区的没法比,但较之最开始,松泛了许多。
宋幼湘很满意,考察团队在凝眉思考,要求暂停会议,他们团队私下开会后,最终艰难地点下头来。
这个问题解决,接下来就是直接签定三方合同。
而之后的工作,主要将由宋幼湘主持,考察队回去汇报工作后,邱太会另外派人过来协助宋幼湘。
宋幼湘提出的工业园的方案,省里也在仔细研究可行性。
省里各局很快组织人员,成立了专门的调研组,前往深市调研取经,而因为这一提议,新厂房的具体选址再次搁置。
不过宋幼湘也不急,她需要出差一段时间。
新产品的没有现成的生产线引进,需要专门定制,如果国内技术达不到,可能还需要出国考察。
这是京市,沪市及苏省几家大厂给出的报价。回到厂里,廖秘书把新收到的报价单和她整理出来的对比详情交给宋幼湘。
之前她们就把定制要求传真到了各厂。
对比来看,京市和沪市的答复比较肯定,但京市的报价超预算太多,沪市的报价也有超,但超得不多,另外章工那边我问过了,他那边能安排一位了解工艺的技术员跟着出差。
跟在宋幼湘身边近一年,廖秘书也逐渐能独当一面。
宋幼湘看了看对比表格,点了点头,你通知章工那边,下午三点开会,我们先去沪市。
那我确定人数就去定票,找财务室换粮票。廖秘书把这事记在行程本上。
宋幼湘点头,廖秘书大步离开。
下午开会确定了出差的工作,第二天厂领导层例会上,宋幼湘才把程杨走前交给她的《器械厂监督缺失,管理漏洞存在的问题》拿出来。
事要一件一件做,先把港城团队送走,再解决厂内的问题。
之前程杨的群访报道最后,有指出一些问题,主要还是正面进行了报道和肯定,之后程杨私下整理出这篇文章给宋幼湘。
说实话,如果当初姚元亮发表的是这篇,她非但不会针对,反而会很高兴。
有问题指出问题,不管怎么批评,宋幼湘和全体器械厂领导职工都会虚心接受,而不是像姚元亮那样,不经仔细调查,随便抓住漏洞就去抨击,把手里的笔当成武器。
大家都看一看,有不同意见踊跃发言。宋幼湘让廖秘书复印了几份,分发下去。
程杨的文风犀利,比起姚元亮来,有过之而无不及,但程杨的文章只会让人羞愧,不会让人恼怒。
因为大部分问题,都是切实存在的。
程杨是个外行,但他能看出问题,证明器械厂确实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具体问题需要讨论论证,但该整改的必须要整改到位。
文章详细指出来漏洞和他观察到的具体事件,也都要责任到人。
除了程杨提出的问题,宋幼湘也提出自己的意见。
器械厂到了定自己主要方向的时候,现阶段专精一个方向,远比散乱的什么都做,什么都生产要好,也就是说,要找准自己的定位。
宋幼湘希望,有一天能把器械厂做到,在所有医生的认知中,某一样医疗器械,就认器械厂的品牌。
一旦找准定位,之后的研发和资源,会最大限度地放到这个点上。
这个大方向怎么定,大家一起讨论。
当然,一个时长几小时的会议肯定是讨论不出来结果,宋幼湘不着急,等她出差回来能有个大致就行。
这次出差,除了去厂家考察的任务,宋幼湘还给武明远写了信,约了要见面。
武明远也曾是五星大队的知青,当初替五星食品厂设计商标,后来调到公社当了宣传员。
恢复高考的时候,武明远的文化成绩一般,但美术功底很深,后来被美院破格录取,现在也快到了要分配工作的时候。
宋幼湘给器械厂定下的纸媒宣传计划,有一部门分是想从报纸上每期必有的漫画入手。
这漫画不一定是讽刺漫画,各种主题的都有。
宋幼湘打算搞一个系列,不着痕迹地把器械厂植入进去,像是医疗科普漫画这一类,想办法打开器械厂知名度。
这方面的人才,宋幼湘第一个想起来的就是武明远。
当然,宋幼湘也不是非要把武明远调到器械厂来,这未免有些大材小用,而且美术也分很多种类,武明远不一定都擅长。
但武明远毕竟是美院出身,请他介绍同学和老师都是可以的。
武明远那边收到宋幼湘的来信,早早就等着这一天了,他还组织了在沪杭两地的知青,准备到时候大家一起聚聚。
第八百三十一章知青聚会
听到宋幼湘要来,大家心里都挺高兴的,自七八年初一别,细算算他们已经四年多没有见过面。
大家倒是都互相有联系地址,但不是特别好的关系,写信也像是在打扰。
我肯定到。但凡武明远联系到的人,都十分积极地响应,可我这回城后就直接进厂了,宋厂长会不会
也没考上大学,总觉得辜负了当初宋厂长督促他们学习上进的心。
以前大家一起上工下河,现在却已经是完全不同两个世界的人,想到要跟一群意气风发的大学生坐在一起,心里怎么会不自卑。
这有什么,你难道不相信厂长的为人?武明远道。
怎么可能不相信宋幼湘的为人呢,电话那头的知青重重地点下了头,我一定到。
哪怕不说话,见一见也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