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配她以身许祖国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女配只想以身许祖国txt-by京墨(427)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强烈的欲望,是保持自律的最大动力。

早上除了运动,也是头脑最清楚,最适合思考的时候,宋幼湘跑完步回来,要给名单上知青写的信,已经想好了要怎么措词。

这是一封群寄的信件,每一封都只有一点细节上的不同。

吃完早饭,宋幼湘带着头稿回办公室,花了两小时的时间把所有信件写好,装封贴上邮票,安排廖秘书寄出去。

几天后,散落在各地的知青,都收到了宋幼湘的信件。

知青合作互助会倡议书?唐桂香刚上完课,手上的粉笔灰还没来得及擦,放下教具就赶紧拆信。

亲爱的知青同志们,回想当年,我们相聚在钟灵毓秀的群山之间

唐桂香看得一愣,还没看后头,就先噗哧一声笑出来。

宋幼湘习惯直入主题,让她用嘴说这些场面话,组织这些官方语言没问题,写出来就真有些为难她了。

果然,这样的话就开头这两句,后头就直奔主题。

宋幼湘没有写她收到信件的内容,因为还没有经过考证,但有些问题是不用去看信,也能够知道的。

就像唐桂香,哪怕她没有留在农村,但她现在生活其实也不那么容易。

因为家庭负担大,他们夫妻只有不多的工资维持生活,处处需要精打细算。

孩子的出生带来的不止是喜悦,还有甜蜜的负担。

希望有渠道的知青,能够收集合适的就业讯息,以及技能学习培训的资料,供有需求的知青参选

这并不是一份筹资,求爱心的信,而是一个把知青们联络起来,奉献自己一份微小力量,共同做一份事业,成立一个机构的信件。

唐桂香很快给宋幼湘回了信,她暂时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但有需要她的地方,她义不容辞。

和唐桂香的回信一起到的,还有唐桂香给宋幼湘准备的嫁妆,两条崭新的大棉被,被面是特别漂亮的龙凤图案。

棉花是她亲自去农户家里挑的,被子是她一针一线缝上的。

被子中间包着一个实心的黄金手镯。

就这唐桂香还觉得准备少了,比起她结婚时宋幼湘私下给她准备的,真的是远远不如。

但这已经是她现在能拿出来的全部了,毕竟她现在不是一个人,还有双方的孩子和老人要养。

宋幼湘的电话很快打过去,唐桂香接到就先发制人,给你的你就收着,你要是说我不该,那就是嫌少嫌不好。

桂香姐!宋幼湘真是。

唐桂香压力不轻,当老师工资不高,她和严志邦的工资除了养自己一家四口,还得养双方父母。

现在还替她准备这么多东西,就算严姐夫不会有意见,她也会心疼。

别说那些有的没的,你给我准备的东西还少呀!唐桂香嗔怒道,孩子出生到现在,吃的奶粉,穿的衣服,一大半都是宋幼湘寄过去的。

奶粉是没吃完就寄了过来,还都是在港城买的好奶粉,穿的用的,只要是宋幼湘看到了觉得好的,都会买着寄来。

被她说了几回后,宋幼湘后来干脆都不通知,直接寄,收到她都没法退回去。

那是我应该做的嘛。宋幼湘不觉得自己做得太多。

唐桂香好笑,那我也是在做我应该做的,还好婚礼是定到年底,不然肯定是我一辈子的遗憾。

说着这话,唐桂香都有些想哭。

她心里一直是希望宋幼湘和魏闻东早些结婚的,可真到了这一天,她又舍不得。

两人说了一阵话,唐桂香要去上课了,才依依不舍地挂断电话。

唐桂香的回信是个开头,接下来的几天,一封封的回信从全国各地飞过来。

像舒莹这般直接的,就直接列出了她们当地需要工人的时间以及相应报酬,另外还提供了几种成本不那么高的货物贩卖渠道。

并表示如果有需要,可以去疆省找她谈,谈成后,以后的发货运输由她那边负责。

宋幼湘名单上的知青,回信率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大家纷纷表示,自己愿意出这一份力。

与此同时,江兴文那边也有了回音。

他确认了来信内容属实,另外还按宋幼湘的吩咐,对牛头山镇所有自然村留下来的知青情况进行了摸底。

确实有许多人需要帮助。

宋幼湘从回信里,又挑出一部分有精力,有能力的人,去信希望大家能有机会坐在一起共同商量这件事。

第九百七十五章太纵容

收到宋幼湘信的,不止是当时同在牛头山公社的知青,还有宋幼湘一路走来,认识的所有知青。

其中主力,肯定是当时共同在华大求学的知青同学。

还有当时各高校一起随团出访,又一起搞辩论赛等各种活动认识的。

有组织统筹能力,并积极参与其中的,肯定是他们这些考上大学,现在工作已经稳定的知青。

宋幼湘收到的回信,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大家都是非常愿意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的。

知识青年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群体,共同的命运,让他们之间的感情在时间的打磨下,愈显醇厚。

知青当得时间越长的,越是如此。

信发出去,宋幼湘是想把大家的行程和时间梳理一下,她来安排坐在一起的事。

宋幼湘没想到的事,再次收到她的信后,好几位知青互相联系起来,亲自找到郑市来。

当然,此时的宋幼湘还不知道这事。

信寄出去后,她便一直在考虑互助会的具体架构,及一些具体细节。

从一开始,宋幼湘就不打算搞资金援助的方式,而是希望做信息整合,技能培训等等,类似于后世人才交流中心一样的地方。

相对比起来,筹集爱心基金反倒更容易一些。

工作时间忙工作上的事,早晚宋幼湘分别安排给了电器厂和互助会,一天天日子过得不知道多充实。

充实到宋幼湘都没有时间多想起魏闻东。

周六下班后,魏闻东实在等不到第二天再过来,搭了战友回市区的车赶过来。

结果发现宋幼湘大门一锁,根本没在家。

看着漆黑一片,满室寂静的客厅,魏闻东陷入了沉思。

他前些天走的时候,是说周末会回来,不是说的周六,所以幼湘不知道他今天会过来,是正常的。

对,是他没有说清楚。

魏同志来啦,厂长下班就出门办事去啦。邻居家女主人出门,见到魏闻东,笑着同他打招呼。

对于宋幼湘办什么事,那就不是她们能知道的了。

不知道宋幼湘去了哪里,魏闻东也没处找她,只能进屋给自己找点活干。

把家里收拾完,时间已经到十点,魏闻东去书房找了本书看,等到十点半还不见人,魏闻东有些着急起来。

什么事需要大半夜出去,这个点还不回来。

拿上夹克正要出门,刚拉开房门,就见到拿着钥匙准备开门的宋幼湘。

我看屋里亮着灯,还以为是我出门时忘记关灯了,原来是你在家。宋幼湘习惯性地把手里的东西递给魏闻东,揉着脖子进门。

晚上她是去见在郑市知青去了。

她的倡议信发出去,知青间互相有联络沟通,有在郑市的知青辗转打听到她的联系方式,想找过来。

宋幼湘有车比较方便,就亲自跑了一趟。

他们说是你就去了,还有没有一点安全意识!魏闻东听完,眉头立马就皱了起来。

宋幼湘好笑,我去之前当然跟中间介绍的知青联系过,是华大同届毕业的同学,确认过身份和单位的。

说完,宋幼湘从包里拿出他们这一晚上讨论出来的东西给魏闻东看。

大家都很积极,热情非常大。

这段时间寻求你帮助的人应该也不少吧,不止农村的,还有城市的。魏闻东拿过来看,上面是好几个人的笔迹。

看得出来,大家都很用心。

宋幼湘点了点头,知青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能考上大学的是一小部分,能招工顶职的,也是一小部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