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张烈同人)济世安民作者:blalblyl
第77章
裴寂大吃一惊!若是让李世民得势,他裴寂在朝中恐怕就休想有今日风光了。忙劝道:“皇上此言差矣!立嫡以长,乃国家永固之根本。秦始皇废长子扶苏而立幼儿胡亥,隋文帝废太子勇而改立晋王广,皆二世而亡。若说秦王贤德,那隋炀帝广,当初为晋王时,岂非亦德才兼备,贤名远播?今建成已为太子,天下人皆知,并无失德之处。陛下万万不可动废长立幼之念!”
李渊沉默片刻。在他心中,实是赞同裴寂此言。他也以为,凡事皆有规矩。立嫡以长,天经地义。若说立嫡以贤,必令后世子孙,为一太子位,静此等阴险叵测之徒送至秦王身边。秦王仁孝,若无外人离间,必会忠事皇上,礼敬兄长。只是秦王毕竟年轻,皇上还是得须时时提防他身边小人滋事啊!”
目下李渊还得依仗秦王之力去荡平群雄,一统山河。裴寂纵然无能,这一点还看得清楚。何况李世民与李渊毕竟是亲生父子。“计不间亲”,裴寂就算再借几个胆子,也断不敢将攻击矛头直接对准李世民,而只能采取迂回递进的方式慢慢来。
我该如何处置刘文静?李渊心想。
杀了他?
世民千里传书,力保文静。他与刘文静的交情,自己是清楚的。若杀之,必伤爱子之心。况那刘文静的确有首义大功,今谋反之状未明,看来多半也只是与裴卿私怨而已。杀之恐难以服众。新朝初立,人和为上呵!
放了他?
裴卿所言又大有道理!那刘文静若心怀怨恨,或是仅因为他与秦王关系近过太子,欲为自己今后谋富贵,煽动秦王不服于太子,岂非要引起大乱?当初他既能为世民献策,南下入关以争天下,今日自然也可为世民谋划,夺太子位以成帝业。天下未定,若起内争,后果不堪设想!
李渊一时难以决断!
裴寂见李渊已心有所动,忙火上浇油道:“皇上圣明!当初在晋阳时,刘文静就曾私下对臣言,二殿下乃当今‘汉高’,而他则以‘张良’自诩。皇上若不早作决断,必酿成巨祸!”
此言对身为皇帝的李渊的震动实在太大了!他心中暗想,刘文静啊刘文静,你明知我是世民他爹爹,却推举世民为“汉高”,真是其心可诛!怪不得世民信中奉你为首义第一功臣,原来你们一个是“汉高”,一个是“张良”!我若不除掉隐患,哪天你真得再给世民来个“首义”,世民年少,哪经得起这等阴险难测之人诱惑?到时候我和世民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我李家才真正是大祸临头!
裴寂望着面色阴郁的李渊,心中暗自得意。
两日后,李渊颁诏,征调关中各地兵力,汇集到华阴长春宫,由秦王李世民统一指挥,准备渡过黄河,进击刘武周。
正当各地加紧进行军事动员的时候,李渊又下了一道诏敕:“原户部尚书、陕东道行台左仆射刘文静与其弟散骑常侍刘文起,居功自傲,妄议国事,有不臣之心,依大唐律令,斩立决!家产充公,亲戚流二千里。钦此!”
数日后,身在华阴长春宫的李世民,得悉噩耗,震惊不已,痛心疾首!
秋夜,北风萧瑟,寒气袭人,天空中暗云浮动,冷月无华。
长春宫一偏殿内,烛光点点,轻烟袅袅。
堂前供奉的刘文静灵位前。
刘文静生前心腹刘德跪在地上,将一封密信呈给李世民道:“大人临死前密书一封,令我无论如何只交给殿下。”李世民接过密信,展开来看,但见上面写道:一山难容二虎,一国难容二主。殿下天才英俊,必遭人忌恨,日后太子即位,大王恐蹈文静之辙,望早做大计,切记切记。臣刘文静临死再拜!
密信的内容和染有斑斑血迹的“臣”字,让李世民虽脸上不动声色,心中却是惊骇不已。他低头又看了两遍,将信内容默记在心,而后,打起火镰,将密信烧掉。
然后问道:“刘大人去前还说了什么?”
“‘高鸟尽,良弓藏,此言非虚也!’”这是大人他最后的临终遗言。
一旁的张烈听了,大为震动,刘文静的遗言在暗示着什么?他不由得朝李世民看去,非但刘文静被李渊当作一张弓,只怕世民也概莫能外。世民就是李渊手里最大的一张弓。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人,则是天上的巨鸟。李渊现在还需要这张弓,射落那些巨鸟。可一旦飞鸟都被射尽,世民的命运又将如何?
张烈越想越心惊!亲生父子,血脉相连,竟也难逃自古人主疑忌功臣之惯例?皇室子弟,特别是优秀得出类拔萃的皇室子弟的身份,就像一把双刃剑!如若他肯着眼天下,将命运牢牢掌控在自己手里,那自是最好!如若他拘于人伦礼法,一味忍让,则最终将难逃鸟尽弓藏的命运!不行!看来助他一统河山后还不能将他扔下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