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一觉醒来我当皇后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了免费阅读-了仲未饮茶(42)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孟海候猪油蒙了心,一心只以为他是舍不得自己,因而甘愿舍弃一切,背负唾骂也要留在大衍。

莫乎珞珈想要留下,褚霖还没说什么,澹台雁便头一个说了不行。

孟海向她求情,澹台雁皱着眉,耐着性子给她一一说清其中利害。

莫乎珞珈不是什么普通的突厥人,他是都蓝可汗之子,你和他之间横亘着的,除了国仇,还有家恨。此人野心不小,若他回到突厥也就罢了,如今他曲意奉承,甘愿以降臣之名留在大衍,必然暗藏卧薪尝胆之志,心怀颠覆大衍之心。

那时孟海跪在澹台雁身前,一字一句地发誓,若日后莫乎珞珈有不臣之心,她必定亲手斩之。

澹台雁终究还是同意了,但却也提出一个条件:莫乎珞珈身为突厥大将,残害大衍百姓无数,她没有资格替这些人原谅他,更没有资格替大衍百姓容许他留下来。

若要留下莫乎珞珈,那么他便是孟海的责任,而想要承担这份责任,就要先受二十军棍,以为承诺。

孟海知道,能答应让莫乎珞珈留下,澹台雁已经是为她破例徇私,至于二十军棍,那不是打给澹台雁看的,而是打给玄武军上下,打给天下人看的。

莫乎珞珈最终还是辜负了她,九成山上谋刺,险些害了澹台雁,也险些要了孟海的命。

他明知道为了澹台雁,孟海是能把命都豁出去的,要杀澹台雁,就要先杀了孟海。

但他还是这么做了,没有丝毫犹豫,没有丝毫留恋。

所以孟海也遵照诺言,亲自处理了莫乎珞珈她没有亲手杀了他,是因为褚霖另有谋算,但现在莫乎珞珈半死不活苟延残喘的模样,和死了也没什么差别。

孟海把前因后果都说完,沉默许久。

娘娘看,属下是不是很傻,旁人勾勾手指我就信了。孟海沉默许久,笑了一下,属下真该听娘娘的话的。

澹台雁静静听着,渐渐猜出来那个人是谁,但没有说破,她也猜到上次去晋国公府别苑省亲时,孟海究竟是做什么去了。

她摇了摇头:你不傻,你只是真心喜欢他而已,或许当初我肯同意他留下来,也是上当了。

嗐,不该说这些旧事的,多闷呐。

孟海干巴巴地笑了一会儿,见澹台雁一直冷凝着神色才停下来。

他对我是用情不专,蓄意欺骗,我脑子笨,我算不过他。可是娘娘,陛下和娘娘不一样。

孟海难得认真,正因为自己是这样的情形,她才更加不明白如今澹台雁和褚霖怎么会闹成这样。

娘娘,天底下能像娘娘和陛下一样真心相许,彼此能够以命相托的实在太少,有什么事情是不能说开的呢?

说来说去,又说回澹台雁身上。

澹台雁抿着唇,摇了摇头。

能得真心人一心相许,确实是再好不过,只是有许多事情,徒有真心,徒有真情,远远不够。

行宫之中眼线众多,澹台雁离宫一事遮掩不住,又在有心人的宣扬下,几乎一夜之间传遍了整个九成山。

崔氏与皇帝纠缠已久,早耐不住性子,好不容易抓到这个把柄,自然要大作文章。

两日之后,就像事先约定好的一样,崔氏一门五品以上的官员联名上书,细数澹台雁言行不端,无后善妒等几项大过,直言澹台氏德行有失,不看为后,又上请皇帝废澹台氏而广开遴选,另择贤德女子为后。

后宫之中并无其他妃嫔,崔氏所希望的贤德女子,自然姓崔。但崔家人聪明就聪明在要求的是广开遴选,从前有心送家中女子入宫的世家们也纷纷响应,纷纷附议。

除此之外,竟也有不少寒门官员同他们站到了一处。

寒门子弟同世家不同,没有荐书,没有荫封,唯有科考一条路,是以大多是饱读诗书之士。他们学的是孔孟之道,读的是圣贤之书,对澹台雁这些年来的行止早就颇有微词。如今有崔氏牵了这个头,他们倒也都放下往日隔阂,一同闹了起来。

情势急剧下转,帝后几乎成了众矢之的,朝臣们热议上疏,隐隐有一种不废后就废皇帝的势头。

所有人都等着皇帝的回击,或是皇帝与皇后割席,向群臣认输。

可谁也没想到,等来的却是另一件匪夷所思的事。

先前使臣时苏胡息不知所踪,降臣莫乎珞珈上了海捕文书,文书上写明,莫乎珞珈的罪名是刺杀使臣,蓄意谋反。两个胡人,一个失踪一个逃亡,几乎成了一桩悬案。

随后使馆被查封,莫乎珞珈的私宅也被查抄,相关人等并不在意,因为早在此前,该湮没的证据早已消失。

然而,许多不得了的文书却仍是被翻出来了,上头还明晃晃地印着莫乎珞珈的私印。

于是,就在朝中废后之议闹得最热烈的时候,大理寺丞常璋带着人直眉楞眼地堵了崔家大门,要他们交出涉嫌与莫乎珞珈勾结、意图谋刺皇后的崔从筠。

作者有话说:

一些小学生吵架。

孟海:受伤的只有我:)

终于写完了文案剧情,快乐!

第52章[V]

第五十二章

临近冬日,九成山脚却不合时宜地下起雨来,细细密密的雨水如幕似网,冷得像冰,丝丝寒气直往人骨头缝里钻。

常璋站在崔府大门前,直挺的脊梁撑起一身蓑衣,同他一起的还有几个大理寺的评事,也都一般穿着干草编成的蓑衣,也都同他一般文弱。他们静静地站在崔府门前,像是一面干草堆起来的墙,明明一阵风过就能吹散,却仍然默默坚守在原地。

捉拿人犯本该是县尉职分,大理寺向来只管审判刑罚,若有嫌疑,通常是下发文书至各地县衙要求拿人。只是崔家何等高门,连京兆尹都曾受过照拂,区区县尉县衙,不要说前来捉拿崔从筠了,他们甚至还回信劝告签发缉令的常璋,莫要得罪不该得罪的人。

常璋是先帝时的最后一个状元,韦氏之乱侥幸活了下来,至今不过三十出头,仍像个愣头青。他见了县尉文书,当即大怒,拿着缉令就往外走,当时轮值的几个评事怕他挨打,只得结伴同他一起前来。

谁知等待他们的并不是奚落,崔家甚至没有派人驱赶他们。崔家只是闭门谢客,甚至不曾派个奴仆出来询问。崔家人如同什么事也没发生一般,只是换了道门出入,崔家父子甚至还能如常上朝。

崔家对待他们,就像大象对待路边的蝼蚁,连漠视也算不上,只是看不见而已。

初时那几个评事还劝常璋离开,而后却也渐渐沉默下来,只默默同他站在一处。常璋也是真轴得很,竟就这样在门前站了三日,站得满城皆知,站得半城百姓闻风而来,议论纷纷。

正在第三日散班之后,大理寺卿林颖芝穿过层层看热闹的人群,拽住了常璋。

胡闹,胡闹!这里是什么地方,岂容得你放肆!林颖芝与常璋有师徒之谊,见着他便气急败坏地连连叹气,寺里的事情还不够你做的吗,非得要来这里丢人现眼!

常璋面上现出几分难堪,他下意识环顾四周,这才发现竟有这么多人:属下为公职而来,职责未尽,不敢离开。

什么公职!你数数,啊?你这都几天没回公廨了?再不回去,我看你这寺丞也不必做了!他又指着那几个评事,还有你们,他不懂事,你们也跟着瞎胡闹。多大的人了,能不能分点儿轻重!

老师,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涉及谋逆大案,学生不敢不来,不敢不查!常璋梗着脖子道,那胡人私宅中分明就有同崔氏嫡女的往来书信,崔氏闭门不出不肯交人,也有包庇逆犯之嫌

周围百姓们一阵又一阵地窃窃私语,隐隐骚动起来。

我看你真是胆子肥了,什么浑话都敢往外吐,我迟早要绞断你这根害人的舌头!林颖芝一巴掌打断了他的话,指着他鼻子骂道,你这样无所顾忌,可还记得家中妻儿?你幼子才刚出世林颖芝压低声音,你要让他刚出世就失去父亲吗!

恋耽美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