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职春官尚书,这是个好的开局。婉儿如实答道,今次科举,有一人可收为己用。
张说。太平知道她说的是谁,只是,本宫还想要几人。
婉儿自然知道那几人是谁,她会心笑道:拉拢那几人之前,殿下不妨先亲迎狄公返回神都。
狄公要回来了?!太平原想狄仁杰应该是明年才会回来,没想到武三思提前死亡,局势竟会变动如此。
婉儿点头,陛下调任他来接殿下的冬官尚书。
太平忍不住笑出声来,那本宫岂不是六部已得两部?
婉儿连忙抵住太平的唇,狄公可是陛下的心腹,尚不是殿下的心腹。
狄公心怀天下,我相信他愿意与我同道。太平年少时曾与狄仁杰下棋论政,狄公的心胸与见识,不论是上一世还是这一世,都让太平敬仰之极。
不用酷吏,明典正法,那也是太平想要的光明之道。
婉儿瞧见了太平眼底的光亮,不觉莞尔,殿下这条路若是走到底成功了,那该是怎样一个名臣满堂的盛世大唐。
能与这些名臣共同辅佐太平,是婉儿的莫大幸事。
一念及此,婉儿觉得血脉有些发烫,竟有了些许沸腾之意。她越是觉得滚烫,就越是能觉察太平身上透出的寒意。
殿下一定要好好保重身子。婉儿肃声叮嘱太平,若非必须亲为之事,切勿再身入险地。
只会说我,你不也一样。太平反击了一句。
婉儿伴在阿娘身边,伴君如伴虎,当中凶险,不比太平这边安全多少。
殿下依不依?婉儿可不与她斗嘴。
太平苦笑,爱妃说什么,本宫都依!说着,她坐了起来,指了指自己的左颊,婉儿来都来了,是不是应该给本宫留点什么再回去复命?
婉儿从床上站起,心中暗笑,面上却半点笑意都没有,确实,臣应当回去复命了。
你!太平似是恼了,一把抓住婉儿的手,猛地将她拉入怀中坐着,这儿是本宫的镇国公主府,没有本宫的允准,哪儿也不准去!
婉儿圈住了太平的颈子,明知故问,殿下要如何才放人呢?
太平的声音哑下,就一口。
好,就一口。婉儿是肯定不信殿下这种话的,只因是殿下想要的,所以她什么都愿意给。
只因她是她放在心尖上的公主,太平。
太平欣喜,将吻未吻,忽地捏住了她的下巴,玩味地唤了她的全名,上官婉儿。
如何?婉儿的气息与她的气息交缠一起,不知怎的,她竟有些期待太平后面的那半句话。
太平点吻一下,语气热烈,你才是我最想要的宰相。
不论是朝堂之上,还是床笫深处,婉儿,永远是她渴求、期盼、宠爱的第一宰相。
婉儿想回话,太平却没有给她出声的机会,猝不及防地将她压倒在了床上,狠狠地缠吻着她,从她的身上汲取最滚烫的暖意。
第150章昭昭
此去数日,一切如常。
武皇渴求贤士,所以对这次科举极是看重。今届应试之人都想入万象神宫一睹明堂庄严,是以人数比往年多了三倍不止。太平权衡再三后,欲将殿试挪至天津桥外,一来,武皇可以亲临听各士子论策说道;二来,可以彰显科举公正,来年可得更多寒门士子参试;三来,羽林卫只用守护武皇一人即可,不必大费周章布防。
武皇看见了太平这本奏疏时,不禁笑了出来,赞许道:这丫头长进了不少。
裴氏笑道:殿下早已不是丫头了。
武皇心领神会地笑了,却道:在朕心里,她永远是丫头。说完,她提起朱笔,在太平的奏疏上写上了准奏二字,递给了今日当值的婉儿,送去给太平,立即执行。
婉儿领命,接了奏疏便往公主府去了。
等婉儿离开后,武皇问向裴氏,这几日魏王在做什么?
裴氏一直帮武皇打理密奏,如实答道:自梁王捱了打后,这几日魏王下了早朝,便在府中听禅。
武皇眸光微沉,希望是懂事了。说着,她翻开了另外一本奏疏,才看了第一句,神情一滞,似是想到了什么。
太医那边怎么说?武皇又问。
裴氏认真答道:伤口并不严重,太医说已经开始结痂,就是梁王迷迷糊糊的一直醒不过来。
他若不起歹念,朕还想好好提拔他,可惜了啊。武皇只觉无奈,放眼整个武氏,武承嗣与武三思两人算是脑袋最灵光的了,她只恨武氏里面没几个可以扶植的良才,才会让她如此被动。
武三思肯定是活不成了,以后朝堂之上便只剩下武承嗣这个侄儿镇场。
传厍狄氏来,拟诏。武皇苦笑,打发裴氏传了厍狄氏来。
这个时候,必须再提拔提拔武氏。武承嗣已封为魏王,再往上已提拔不了,于是武皇命厍狄氏拟诏,进武承嗣为文昌左相,进驻尚书省。
武三思几个孩子尚小,还得好好历练,等有了功绩再提拔,如此才能服众。
武皇看完厍狄氏拟好的诏书后,想好了该把武三思的世子武崇训放去何处历练,再拟诏,进梁王世子武崇训为高阳郡王,兼春官郎中,跟随太平在礼部任职。
厍狄氏很快便拟好诏书,交给武皇御览。
武皇看罢,点头应允,便命厍狄氏把诏令送往鸾台。
厍狄氏领命退下,却为殿下悬起心来。前几日朝堂上那一闹,看似殿下大获全胜,可武皇要制衡朝堂,绝对不会让殿下的势力一家独大。武三思虽然倒了,武皇却开始扶植世子武崇训。虽说武氏大多是平庸之才,可比起人丁凋零的李氏,武氏子弟确实众多。杀得急了,会引来武皇的注意,杀得慢了,会影响殿下的大业。
殿下只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少则十年,多则数十年。不单是武氏,还有庐陵王李显与皇嗣李旦膝下那些个李氏子孙,都是拦在殿下大业前的绊脚石。
想到这里,厍狄氏不禁一声叹息。
九月,下旬,大周第一年的大举取士如期举行。
武皇卓然站在应天门的城阙之上,亲临现场。彼时,秋高气爽,晴空万里,不见一缕薄云。武皇只须往下俯瞰,天下士子尽收眼底。
此情此景,已经久违了多时。
当年见到这样的情景,还是在贞观年间,她伴君太宗,看着太宗俯瞰天下士子。那时的血脉激昂,至今想来犹有热意。
当年的才人,如今的天子。
武皇情不自禁地扶上城头,任凭血脉激荡奔涌,大周贤士,尽收囊中,她终是懂得太宗那时的心境。
确实是高兴至极。
婉儿,今年大比是何题啊?武皇颇有兴致,问向一旁的婉儿。
婉儿含笑垂首,题目已交与殿下,等时辰到了,殿下自会当众宣布。
武皇没想到婉儿还卖了个关子,她这下更有兴致了。她重新俯视城下士子,在人群之中找寻太平的身影
今日的太平穿着一袭鹅黄色宫袍,粉蓝披帛缠在臂上,发髻高耸,正领着一队羽林将士开道穿过天津桥头,往应天门端然行来。
常听人道镇国公主风姿绰约,众人今日得见真容,好些士子不禁看呆了眼。
太平嘴角微扬,端着公主的威仪,走得不急不慢,她那样的风姿,不论站在哪里,都是最耀眼的那个。
贴身侍婢春夏捧着今次明经科的题目卷轴,垂首跟在太平身后。算是万幸,这次春夏中的只是寻常麻药,昏睡了一日之后,安然醒了过来。
待太平走至应天门下,她从春夏手中接过卷轴,缓缓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