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的日头还不算毒辣,却将星城中学的柏油马路烘烤得绵软无力,香樟叶在地面上投出斑驳的碎金。李旻和陈越走进校门,见校园里空空荡荡,只有风吹过树梢时带起轻微的沙沙声。
文化广场中央的攀登碑浸在晚照里,大理石碑面像一块温吞的玉。陈越的指尖滑过第三十三排刻痕,“陈越”与“李旻”两个名字并列在那。
“那时候总想着,就算用最不堪的方式,也要把你的名字留在这里。”她的指尖停在某个被反复摩挲的凹槽,实验楼投下的阴影正巧漫过他们并肩的名字,“结果反而把你推得更远。”
远处篮球场传来零星的拍球声,惊起几只灰鸽扑棱棱掠过碑顶。“那年集训的时候我病了,”他突然说起不相干的事,“当时我妈妈在外地办案,是您送我去的医院,在那陪了我一宿,护士说从来没见过老师做到这个份上。”
李旻的睫毛颤了颤。她记得那个飘雪的凌晨,实验楼顶层的办公室还亮着灯,手上拿着刚交易来的实验考题。陈越的咳嗽声从电话里传来,混着移液管碰撞的脆响,像根细针扎进心脏。
“大二那年,隔壁宿舍有个拿过物理金牌的,期末考试用手机作弊被发现。”他从碑座裂缝里掐了朵野雏菊,淡黄花瓣在他指间转了个圈,“后来他被退学那晚,抱着酒瓶问我——‘你觉得,咱们学竞赛的,谁手上没沾点脏东西?’”
珍珠耳钉晃过一线银芒,她转过脸去看旗杆上褪色的彩旗,喉咙像被砂纸磨过:“后来京大化院那场集体作弊…他们怎么处理的?”
“留校察看,保研资格全撤了。按照校规理应开除的,但其中一个学生的爸爸是省委一把手。”陈越的鞋尖碾着碑座青苔,“主谋中,有六个是我同届集训队的同学,还有一个甚至是国际金牌的。当时我想不通,他们但凡稍微花点心思认真复习,拿A是板上钉钉的事。”
风卷起公告栏残破的喜报,啪地贴在李旻小腿上。陈越俯身去揭的刹那,他的气息拂过她踝骨。“更讽刺的是,那个国家队的同学晚一年拿到毕业证,最后还是去了哈佛一位华人教授的组里读博。”
揭下的纸片被他折成方舟,随下一阵风飘向锈迹斑斑的公告栏,“波士顿校友会上,他喝多了,告诉我,当年国家队选拔的实验考题,至少有十几个学校的教练拿到过,其中也包括他的老师。”
爬山虎在远处的墙上沙沙作响。李旻想起封木秋被替换的那个雨夜,省教育厅办公室的绿萝也是这样在空调风里颤抖。当年她抱着材料在走廊等到凌晨,最终只等到老校长一句“明年还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