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火车站到蛇口,还有很远的路,因为蛇口到处都在搞建设,路都是破破烂烂的。
来接她们的面包车也破旧得厉害,宋幼湘几次被弹起撞到车顶,颠得想吐。
等下了车,宋幼湘和郑向阳有一个算一个,都是脸色惨白,第一时间冲到路边
我怀疑他是在泄愤。郑向阳连话都说不完整。
宋幼湘也有同样的怀疑,但路况也确实是不好,实在是不好说对方什么,算了,都到地方了,咱们赶紧进去。
招待所里,李教授他们并不在。
宋幼湘和郑向阳稍微休整了一下,就结伴去招待所附近转了一圈。
此时的蛇口看上去还没有后世的半点影子,路还是烂泥路,被渣土车压得坑坑洼洼的大马路上,到处都是建筑废墟,空气中飞扬着灰尘和渣土。
可惜我们错过了填海建港的开山炮。宋幼湘有些可惜。
这可是后世被称为改革开放的第一炮。
郑向阳不明就里,嗯?
宋幼湘摆了摆手,戴了口罩,还是忍不住捂住嘴,两人转了一圈,没有什么好看的,又回了招待所。
晚上八点多,李教授一行才风尘仆仆地回来。
人没事就好。见到他们的第一件事,李教授就是问晚到的事,听说宋幼湘遇着的事,也忍不住有些心有余悸。
不过人既然没事,那就要抓紧时间工作。
确认宋幼湘没有受到影响,有任何身体不适,李教授立马把全体人员召集起来开会,马不停蹄地分配工作任务。
宋幼湘被分到招商局联络处负责统计数据,明天一早就要去那里报到。
第六百三十五章工资改革
联络处负责的工作杂而乱,进口机器设备和原材料,需要联络处去海关报关,建设招工的工作,还有各方人员的接待工作,都需要联络处负责。
不过联络处的工作人员不多,只有四个人,宋幼湘做为编外人员,不参与他们的工作,主要负责相关数据的统计。
可工作人员实在是紧缺,宋幼湘这么个能开车,会外语的免费工,可派上用场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
昨天去接宋幼湘和郑向阳的那位工作人员,就是联络处的同事。
大概是该出的火气来的路上已经出了,第二天看到宋幼湘来报道,这位姓麦的大哥没有再甩脸色。
会开车吗?联络处的负责人不抱什么希望地问宋幼湘。
不光不抱希望,心里还隐隐有点失望,怎么不给分个男同学来,男同学不会开,学学就会了,还能帮着跑腿干点体力活。
好在宋幼湘第一天来报到,没有打扮得光鲜亮丽,虽然长得好看,但一身普通的工作服,稍微拉回了一点负责人心里的好感。
就怕来个娇气的大小姐,干不了活不说,还得有人伺候着。
宋幼湘点头,会。
负责人抬头看了她一眼,真会开?
宋幼湘点头,指了指院里停着的车,除了中巴车没开过,面包车和小轿车都是老司机。
呦呵,口气还挺大,不过光说没用,是骡子是马还得拉出来遛遛。
负责人把手上五六厘米厚的资料往桌上一放,拿起桌上的面包车钥匙,就往宋幼湘抛,宋幼湘伸手接过。
宋幼湘当然会开,上辈子她又不是一开始就有钱买小轿车的。
更不是一开始就有钱办厂的,一开始是什么赚钱干什么,好不容易攒了点钱后,要考虑的第一件事也不是买小轿车撑门面,而是搞辆能拉货能代步的车开着。
从组装的电动三轮到人家淘汰的小面包,再到二手小轿车最后豪车随便买,宋幼湘的江山是她自己一点点打下来的。
现在联络处用的车都是国外进口回来的工具体,长方形的车体,体积较大,和后世的小面包车还是有些差距的。
方向盘也不是在左,而是在右侧。
宋幼湘上车先熟悉了一下,很快就上手,在路上开了个来回,把车停回了原处。
看宋幼湘把车开得又稳又快,负责人满脸喜色,等宋幼湘一下车,就拍着她的肩膀,这样,等会你拿上名单,去火车站接今天到的民工。
要搞建设就少了人工,农民工在改革初期的贡献是巨大的。
因为前几个月大逃港事件,几万人离开,现在人工缺口非常大,联络处每天都在想办法调集人工,也每天都需要去火车站接人。
当然,前期拉人的工作,都是各建筑单位用解放牌大卡车解决了,现在要接的是一些补充人员。
批量多数量小,只能联络处负责安排。
特殊时期特殊对待嘛,宋幼湘没打算在这里做个只记录数据的普通女大学生。
她就是颗螺丝钉,在完成调研任务的同时,尽量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行。宋幼湘没有废话,利落地应下此事。
半个小时后,联络处除了位留下接电话协调各方事务的工作人员,其余人全部离开。
宋幼湘抱着一摞需要她研究整理的资料上了车,一脚油门往火车站那边去。
路上还顺便捎了要去工业区办事的麦大哥。
搭一程也没什么事,就是车上气氛有点尴尬,宋幼湘边开车边琢磨着,得主动开口说明一下情况。
麦大哥,昨天
昨天让你们见笑了,火气有点大,等下下车我请你喝糖水。麦大哥抢过话头。
早上在宋幼湘来之前,负责人把从李教授那里了解到的情况跟他说了,他才知道宋幼湘他们是在火车上遇着人行凶。
宋幼湘咧嘴一笑,没事,本来就是我们没及时联络耽误了你们的工作,是我们工作没做到位。
话说开了,大家也都互相理解,尴尬的气氛瞬间消散。
从麦大哥这里,宋幼湘了解到现在建设中的不少情况,也顺便回答了不少对方好奇的问题。
在工业区把人放下,宋幼湘被硬塞了一碗糖水,做为学生仔麦大哥压根不给她买单的权利。
宋幼湘把车开到火车站,直接就在车里争分夺秒地看起了资料。
火车到站的大喇叭响起来,宋幼湘才蹦下车去接人。
三十来个面色疲惫又兴奋,眼里带着茫然的农民同志,从下车起,就全听宋幼湘的安排,眼里对宋幼湘全然信任和依赖。
等看到副驾驶上堆得老高的资料,大家看宋幼湘的目光都又多了些崇敬和距离,这是对知识分子的敬畏。
行李捆上车顶的行李架,三十多人齐齐挤进车厢里。
宋幼湘要把资料往副驾驶脚下放,让前面挤两个人,都没有人同意。
好在现在的面包车车厢方正且大,塞进这么些人不成问题,且没有一个人有抱怨情绪,能坐吃油的家伙,他们都还挺激动。
特殊年代,特殊情况,特殊处理,超载是绝对错误的。
也不知道是哪个先开口跟宋幼湘搭的话,宋幼湘边全神贯注开着车,边跟大家拉家常。
这地方咋比咱们老家还荒凉?走在路上,有人打量着车外的环境感叹。
说实话,这话一点都没有错,蛇口地区现在还是人烟稀少的荒凉地带。
荒凉才要搞建设嘛,不然叫我们来干什么。有人自然地接过话,又感叹,比西北还是好点。
这些农民工有一部分,是当年参与建设三线单位的工人,现在建设蛇口,又重新把他们又聚了起来。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