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改革形势一片大好,不管是国企初改,还是中外合作,大量订单签订,国企利润净额大幅上涨,上缴利润和税金涨幅也连年增长。
不光是企业,农村通过分产到户,大大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零售行业也出现了不少个体经济。
各方面都是一片兴旺。
问题当然有,但在耀眼的成绩面前根本不值一提,全面唱兴的声音里,宋幼湘是唯一一个唱衰的。
当然,并不是只有宋幼湘看出问题。
只不过是,现在企业和国家都需要鼓励的声音,大家在摸索的路上,还是尽量抱着乐观的态度。
去年中央财政赤字是近一百七十多亿,按现在的步子走下去,今年这个数字即使不拉大,也不会大幅降低。宋幼湘轻叹了一口气。
这份报告,完全是宋幼湘这几年的学习,观察的总结,没有上辈子经验的加成。
毕竟,上辈子的她接触不到,也考虑不到这个层面的东西。
李教授点了点头,你继续说。
这件事,许老他们讨论过,从数据出来,上面已经连开了几次会议,已经在着手往回拉的各种举措了。
会议上许老表现得乐观,但他心里的答案,跟宋幼湘报告里写的差不多。
说到底,财政危机是变革的必然结果。宋幼湘报告没有写得特别细。
去年三年,为了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改变国家物资短缺的窘境,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
不管是职工提薪,还是安置就业,政策退赔,以及农业产品提价等等,都大幅增加了财政支出。
而经济复苏必然带动基础建设,不是所有地方都能像五星大队那样,扶植社队企业,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再投入基础建设的。
大部分地方都指着专项拨款来搞建设,而随着基建规模扩大,预算无法控制,最后的结果就是无法控制预算,大幅超支。
而国企放权,改革让利,允许企业留成,也导致中央财政少了很大一块。宋幼湘说道。
李教授点了点头,确实是这些问题,但改革的脚步并不会因此而停止。
他从宝安回来后,跟许老几位也讨论过好几回了。
宋幼湘说到这里停了几秒,最后才道,如果这样能够换得各大企业清醒认知也是好的,但除了个别企业,大部分改革都不尽如人意。
像器材厂这样主动寻求出路和改变的单位有,有很多,但放在全国的大基数里头,就只剩下寥寥无几四个字。
大部分单位享受着改革带来的便利,无章无序地发放着奖金,但对改革只字不提,做什么都等着地方照顾,等着拨款扶持。
往前走的拼了命走,也走出了成绩。
拿首钢为例,她去年首钢上缴利润较往年直接增长百分之三十二,这成绩是多么喜人。
但无奈的是,全国拖后腿的企业太多了。
还是不够狠心。宋幼湘看向李教授,把心里的话说了出来。
国家这个保姆式的大家长,和我国传统的父母一样,放不开手,真正叫孩子们去独立。
上面的意思是,再观察一年。李教授自然也是知道症结所在。
说完,李教授把宋幼湘的报告拿出来还给她。
这份报告,并不适合现在拿出去,它太犀利了,足以刺痛人心。
宋幼湘平静地接过报告。
虽然报告被退了回来,但比宋幼湘交上去的可厚多啦,翻过去一看,是许老等人写的评语。
一页,两页,三页
看到每一份评语后面的署名,宋幼湘有些意外地抬起头来,李教授笑着看向她,老师他们非常肯定你,你看看最后一页。
宋幼湘还没有翻到最后一页,因为评语实在是太多了。
最后一页是单位两段评语,字体遒劲,宋幼湘目光落到最后的签名上,这次不仅是意外了,而是震惊。
这位是主管全国经济改革的部长签名。
开学后,上级对你有新的安排,你要做好准备。李教授笑着看向宋幼湘。
宋幼湘眼睛眨了眨,一时有些回不过神来。
李教授没有多留,他起身的时候,还特意单独跟姜沪生说了几句话。
问到姜沪生现在的情况,知道他的病情得到很好的控制后,主动问他有没有想法工作。
姜沪生当然想工作,但是他对自己没有自信,而且他的病,对他有太多的限制,他根本就不敢奢望。
你是有才能的,如果你想工作,我这边给你安排。李教授认真地说。
前面十年,各单位不知道进去多少驻虫,好多人靠着关系进单位,结果连基本的资料都处理不明白。
不然他们也不会从学生里抽调人手去工作。
教授,沪生哥七七年高考,是直接考上了研究生。宋幼湘适时在后头补充。
姜沪生下乡后并没有放下学习,他是恢复高考后,少数直接考上研究生的。
李教授看向姜沪生,那我回去就写申请了。
姜沪生心里有两股力量在对抗,一个力量在嘲笑他不自量力,拼命贬低他,一个力量告诉他,试一试,去试一试。
最终,在宋幼湘目光的鼓励下,姜沪生咬牙开口,行,麻烦您了。
李教授带着郑向阳离开,宋幼湘这才有时间回书房仔细看报告后头的评语。
其实在这份报告之前,宋幼湘还写了一份完美的报告。
但最终,她选择了从心。
第六百九十四章贫穷
看完全部评语,宋幼湘明白了报告被退回来的原因。
虽然各位写了评语的教授和领导,都对她的报告给予了肯定,但这时候,稳定才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宋幼湘没有气馁,就像她之前想的那样,任何时候的任何决策,都是基于当时社会现状和矛盾,做出的应对。
而在变革之中,原也就有改革、保守和中立之分。
即便是内心倾向改革的领导,在看到数据汇总后,再做决定也要再三斟酌,有所妥协。
有起就有落,路不走到尽头,谁也不知道下一步是泥泞还是坦途。姜沪生进屋,看到宋幼湘在发呆,忍不住轻声劝解。
虽然说出这样的话,但姜沪生心里却是悲观的。
泥泞又如何,坦途又如何,人生这条路,高开低走,怎么走也走不到尽头。
啊!我突然想起邮局还有几样年货没来得及买。宋幼湘突然大声道。
姜沪生一愣,思绪被迫终止,表情发蒙地问,要买的东西多吗?我去推自行车。
他精神上是生了病,但有手有脚,宋幼湘他们也没太把他当病人对待,除了他去医院的时间,在家里时一样是要分担家务的。
这让姜沪生的心理负担降到了最低。
所以有任何事的时候,他都会主动帮忙。
宋幼湘快步把报告收起来,大声回答他,多多多!快快快,你去推自行车,顺便再算算这几天的支出。
姜沪生一点都没有发觉到,当他的脑子被数字占据,手上要活要干的时候,他就没有时间去想那些反复缠绕在他心里无解的问题。
感觉到自己有用,也是让人很有成就感的。
集贸市场上热闹得很,到处都是人,采购的多是有余力的职工,进到集贸市场的,看穿着打扮,大多是郊县的农民。
恋耽美